《媒体报道》提振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应建立良性“生态系统”

粟沧海

甘肃省作为全国的中药材资源大省、加工大省,应该科学定位中药材在全省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强化中药材加工制造,将中药产业提升为科技+生态+大健康的产业。目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已达到规模化的种植,但从农业产业化的层面上分析,还未能达到企业化的管理、社会化的服务,特别在中药材的加工升值方面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生产链和经济链条较短,未能将产业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在未来的中药材发展战略上,建议要做好宏观调控,稳定现有种植规范,力争在食药同源、膏贴药敷方面实现新突破。

为此,甘肃省应该站在更高起点上,审时度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先进装备、先进技术,尽快与国际接轨,占领中药材的中医药世界高地,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全球化进程。

在一次甘肃省贸促会组织的甘肃中医药企业考察中,定西市中药材企业提议:一是政府主导建立外贸联盟,定期举行外贸事宜讨论,各联盟企业积极建言献策,联手打造品牌和声势,期间所需费用由联盟企业承担,制定行业联盟标准,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每一项外贸活动。对于在联盟扰乱市场秩序和破坏市场规律的企业或个人,联盟可以制裁或者劝退,确保出口业务的质量。二是集中药材检验,降低出口药材的检验成本。可委托一家企业进行一个品种的全检,这样有利于降低检验成本和提高检验准确性,确保出口药材符合当地标准不退换。三是企业加大GAP标准化种植基地,农科院等学术部门进行指导,完善追根溯源体系,保证田间作物的合格率。研究中药材土地与育肥,环境与农药课题,从源头上解决农业有机问题。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是中医药产业的基础,只有产好药,才能制好药。”陇南市部分中药材企业提出:一是合理布局,依托资源优势,根据各县区不同的气候类型、生态条件和中药材生产实际,以'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或“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建设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提高种植水平,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种植,生产优质药材,为中医药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二是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条。积极扶持和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在GMP认证、新药研发、地产药材精深加工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以道地药材加工企业为主,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着力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市场运作能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统筹规划,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以现有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为基础,通过选优整合,配套建设高标准的仓储、物流、冷链设施,改善交易、信息和服务等设施条件,注重与终端市场有效对接,切实解决销售渠道不畅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有多家企业认为,由于中药材的前端被定位为农副产品,所以其市场准入门槛很低。农民、种植户、商贩等均可入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对品质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产品无害化,促进农民在追求量的发展向质的提高转变,从而提高中药材的附加值。大力推行药食同源,在药博会召开期间同时做到会场中药材展示、基地观光旅游、街道饮食文化相结合、各产业协同发展的效果。推进野生药材保护与繁育基地建设。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加快野生药材的人工繁育与培育,建设一批规模适宜的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区、药用植物园、种质资源库和野生药材繁育基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来源:《国际商报》2019年7月18日第11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