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86):一场精彩的皇位争夺战——李世民立太子(1)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86)

李世民痛下决心废掉太子李承乾,围绕新太子人选,再次展开一场明争暗斗。

竞争主要在长孙皇后另外两个儿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之间展开。

太宗嫡三子

因为李承乾的事来得突然,斗争一周内便见分晓。这是一场最高级别的政治斗争,各方头面人物纷纷登场,高招连出。可以说不管过程还是结果,都相当富有戏剧性。

对这次立太子事件,历史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记录和说明。但和很多重大事件一样,官方记载只是表面文章。冰山的主体,仍在水面之下。总的说那些记载疑点不少,不少关键人物、关键的话,都不能够让人信服。但说到底,背后的原因又是极其简单的。

我们先来看史书的记载。

斗争基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李泰方取胜,李世民口头答应立他为太子。第二阶段,李治方逆转形势、拱倒李泰,取得最后胜利。

第一阶段的情况记载很简单,基本只有一句话:'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

出现这种结果是很好理解的。李世民本来就把李泰当作备份太子,李承乾不行了,顺理成章该李泰上。我曾作过一个统计,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二十三个春节里,有四次在为李泰的事情忙乎。一次是去李泰家串门,三次为了他的事和大臣们争论。第一次争论因为大臣和亲王们见面的礼仪。李世民竟说:“可不能小看亲王。人的寿命很难讲的,万一太子有个三长两短,怎么知道哪个皇子不会做你们的老板?”('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就是在暗指李泰。另外两次则因为给李泰的待遇过高,引起底下人反对,只好出来解释。还有更严重的,某日竟然召集中央部以上干部训话:“听说你们有人轻视李泰。我要是放纵他,还有你们的好日子过吗?”大概火发得比较大,房玄龄等宰相'皆惶惧流汗拜谢’。还算魏征有胆,正色道:“我不认为有谁会故意慢待魏王。陛下圣明,也不可能让亲王欺侮大臣。况且,当年隋文帝放纵皇子,最后他们下场又怎么样呢?”这样李世民才醒悟,缓和口气说还是老魏讲得对。

以上种种,都是在公开宣示:大家要重视李泰,他是二号接班人选,和李承乾之间,只不过差了个太子的名号。现在李承乾倒了台,叫李泰接班做太子再正常不过了。岑文本此时是中书省二把手(中书侍郎),'专典机密’,基本算个准宰相(次年即升作中书令);刘洎是门下省副长官(黄门侍郎),'参知政事’,正经八百的宰相。两个重量级人物公开表态,支持李泰接班。

第二阶段的事相对比较复杂。据记载,先后有四个主要人物上场表演。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人物:长孙无忌。他具体说了什么不清楚,只说'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有种说法是他向李世民报告:太原有块石头,上有'治万吉’的文字。李治封晋王,封地在太原,又有这么块石头,那代表老天要让李治接班。但祥瑞这种东西,拿来骗骗小民可以,靠它说服李世民那是痴心妄想。这样的石头,不要说一块,你要一万块李泰也可以给你弄来。所以很大可能,是李治做皇帝后有人编造的,目的就一个:掩盖长孙无忌的原话。什么话要掩盖呢?肯定是些不方便摆上台面的话。'固请’,又说明这是一个很充分、相当有杀伤力的理由。李治能翻转形势,长孙无忌是主要推手。

第二个上场的,是褚遂良。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答应立李泰为太子,第二天召集几个大臣谈话:“昨天李泰跟我讲:'我只有一子,将来一定在死之前把他杀了,然后传位给弟弟李治。’我听他这么讲,心中实在不忍。”

这时褚遂良发言:“陛下大错。岂有人做了皇帝还肯杀子传弟的,那根本是空话。真正要提防的,是在太子的问题上再出祸乱。当初陛下对李泰过于宠爱,终于造成今天承乾的祸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皇上若真要立李泰为太子,必须先处置李治,才能保证安全!”李世民听完,痛苦地说:“我做不到(处理掉李治)。”流着眼泪回宫里去了。

这个记述,前半段基本可以判定为谣言。除非李泰政治智商极低,否则不可能说出那番杀儿子的话。就算说了,这种明显有违情理的表态,李世民也不可能信,根本用不到褚遂良来提醒。所以要么,是李世民串通李泰,拿这个话来堵李治一派势力的嘴;要么,就是后人的编造。我们重点要考虑的,是褚遂良后半段话。

褚遂良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李泰过去跟李承乾争,终于把承乾搞倒,明天他自然担心别的人(主要是李治)也来跟他争,难保不出乱子。第二,想不争也可以,最简单的办法,把李治和李承乾一块处理掉就行了。

他这个分析从逻辑上讲是没什么毛病的,但站在李世民的角度,很难接受这个结果,所以他才会说'我不能尔。

第三个上场的,是李治本人。

李治的策略很简单——装可怜。

他这个表演很成功,成功到李世民主动问:“你最近脸色不对呀,怎么回事?”这时李治就开始汇报:“我从前跟叔叔元昌(和太子一块谋反那个汉王李元昌)关系不错。这两天四哥(李泰)提醒我,元昌谋反大罪,牵涉到你可不得了。可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搞的那些事情啊!”

李治有没有参与谋反,李世民自然心中有数,用不着别人来指手画脚。听李治这么一说,顿时对李泰产生了反感。

根据司马光的分析,褚遂良和李治的话发生了效果,'上抚然,始悔立泰之言矣。’李世民怅然若失,开始后悔答应让李泰做太子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