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基础教学中“肢体呼吸”法的应用
如何摆脱这种不良状态呢?我们知道,人在活动时,离不开肢体的运动,即关节的自然伸展与收缩,肌肉的一张一驰,它们之间的配合,就像呼气、吸气一样自然和谐。这种自然和谐的状态维持肢体的正常本能的运动。这就跟人体的呼吸是维持人体生命本能的运动是同样的道理。一旦失去这种自然和谐的状态,肢体就会变得紧张、僵硬,使运动无法正常进行。理所当然,我们用于弹奏的部位也是属于手部关节、肌肉的肢体运动。因此,这些部位也应具有“呼吸”的感觉,这种感觉支持着手部的协调能力,这就是“肢体呼吸”。所以,一旦有了“肢体呼吸”这种“生命源泉”,手部自然就会得到相应的放松、自然、协调,从而得到正确的手形与良好的音色。
那么,如何掌握这种方法?所谓“心手相通”、“十指连心”。因此,进行“意念”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在练习之前,先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手部各部位的名称、功能及他们之间分工合作的关系。比如,肩膀与大臂是带动手部活动的总指挥;肘关节和小臂用于伸展和收缩,并控制手的活动范围。手腕、手掌、掌关节、第二关节则用于控制手心运动、手指运动及手指活动范围;第一关节、指尖则是弹奏琴弦的工具。在这里,须向学生强调:要弹奏出一个优美动听的乐音,必须所有部位共同协作才能产生,缺一不可。即是在肩膀伸展下,手腕、掌关节、第一关节自然延伸(即手腕下垂时松弛的感觉),在它们共同作用下,用第一关节带动指尖触弦发音。之后,第一关节马上回到原位。这就是肢体在弹奏前后所应有的状态。在学生明白认知之后,就可启发学生进行“意念”的练习,做法是:“心平气和、注意力集中,自然、均匀地呼吸,然后想象从口鼻到肩膀、手臂、手指呈一根柔软、畅通的空管状态,把指尖当作开关。当人由口鼻吸入气体时,这根软管变得舒展起来,以气体作为原动力,手各部位的功能开始发挥作用,里面充满着流动的气体,便奔涌而出,一泻千里(此时更可体会到手部的放松)。如此进行反复慢速的专项练习,就会使手各部位的肌肉、关节得到充分的协调,逐步做到和谐、放松、自然,从而弹奏出优美的乐音。因此,只要经过不懈的坚持,严格训练,把这种不自觉状态,就一定能够使运行的气血随“意念”的改变,做相应的变化,逐步达到“意识、力到、气到”的完美境界。这就是采用“肢体呼吸”法做到的真正的“放松”,也就是“放松”的概念。只要做到真正的放松,就能拥有正确的、自然的手形。这样的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便可得到最大自由的发挥,要走水平将能不断地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