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时节雨:桥盟记忆"化肥渠"
在桥盟村南,曾经有一项农田水利工程,村上人俗称"化肥渠"。
所谓"化肥渠",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化肥厂排出的废水,用来灌溉农田的渠道。
"化肥渠"除了桥盟村之外,朝歌镇三海村也有一道,它直接由化肥厂里排出,不需再用机器排灌,可自流进入农田。因当时淇县化肥厂占用的是桥盟村和三海村的土地,所以享有利用化肥废水灌溉农田的权利,非这两个村莫属。
1973年,淇县开始筹建化肥厂。在化肥厂正式投产之后,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氮氨成分,利用之会增加土地的含氮量,可减少化肥施用量和用电量,降低生产成本。当时,三海村最先搞起来了,给桥盟村带了个好头。
桥盟"化肥渠"从化肥厂煤场的东北角引出,然后向东,穿越了京广铁路、107国道和赵家渠,总长达到3500米,可灌溉桥盟村南和村东平原地带上的1500亩土地,为改善农田水利有效灌溉发挥了积极作用。
"万事开头难。" 桥盟村的"化肥渠"工程量在人力用工上也是巨大的,为了提高渠道效率最大化,3500米长的渠道要全硬化,在经过农田路口、河道、铁路涵洞、107国道和赵家渠道等诸方面,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路搭桥,也经历了一番很大的周折。
在这么长的渠道进行硬化,要用石块是不可能的事。如用石砌,需要开山,道路全是坷坎不平的土路,那时村上还没有拖拉机,要用马车或人力车拉,简直是太难了。
面对诸多问题,村党支部召集各生产队长商量对策,集思广益。经过多次论证,作出了一个家家有行动、人人作贡献的决定。
这个决定就是由大队出资买水泥,每个家庭按人口算,向每人发一袋水泥,利用桥盟村北的赵家渠,凭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地取材,自筹砂子和石子,自制水泥石块,每人6块,每块长宽高都有统一标准,水泥石块要经过质量验收,合格才行。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各家各户的自制水泥石块先后完成,为下一步建硬化渠道做好了关键一步。
1975年秋收秋种结束之后,进入农闲时节,桥盟村轰轰烈烈的冬季农田水利建设建"化肥渠"开始了。各个生产队分段施工,终于在冬季上大冻之前竣工了。
"化肥渠"被用于农田灌溉,解决了当时因缺电不能正常浇水问题,也适当增加了庄稼的含氮量,但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容易造成小麦贪青晚熟,甚至倒伏,水温过高,还会造成死苗。若与机井排水结合,则功效很好。
桥盟村"化肥渠"的建设,是桥盟人的艰苦奋斗史,是桥盟人为改变农业落后面貌而战天斗地的一个缩影。"化肥渠"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桥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却在老一代人心中是永存的。
(2021年5月18日初稿,完成于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