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产”的一首诗,其中两句,诗人花了3年时间才完成!

唐朝是诗歌的国度,涌现了无数诗词大咖。

然而天才毕竟是少数,当时就有这么一帮人,他们天赋不佳,却因极其刻苦,终于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诗坛混得一席之位,这些人被称为“苦吟诗人”。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行也作诗,坐也作诗,卧也作诗,比现代人高考还殚精竭虑。
此外他们诗风清奇古怪,多写困顿生活,孤独心境,总之就是人天天苦哈哈的,诗也苦的不行。当然他们能在唐朝混出名堂,可不是靠一脸苦瓜相卖惨,而是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句诗甚至是一个字,他们都能推敲琢磨好几天。如此认真执着,怎能不令人钦佩?
今天我要给说的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贾岛。这个人我们也许不熟,但是他有一首妇孺皆知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作诗是出了名的刻苦,曾经自嘲“三年两句得,一吟泪双流”。他花了三年时间才写好的到底是什么诗呢?这首诗叫《送无可上人》,全诗如下: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这首诗是作者和堂弟无可分别时写的,表达了诗人对堂弟的惜别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孤寂的心境。写完后作者自注:“三年两句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据说他三年得两句的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可能是史上最“难产”的一首诗了。也许三年夸张了点,但他花了大把的时间这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写不出来还不放弃,这种精神也算可歌可泣吧。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圭峰是陕西的一座山峰,这个草堂可不是杜甫的那种草堂,而是指山上的一座庙,当时贾岛的堂弟在此当和尚。所以,第一句就是说雨过天晴,天空蔚蓝蔚蓝的,圭峰上空气清新,我送别弟弟无可。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拂尘,告别亲人,离开了寺院。“麈尾”指的是拂尘,别以为拂尘是道教的专用武器,同时它也是佛教的法器,象征扫去烦恼。
“蛩鸣”说的是蟋蟀的叫声,一般意境都比较凄清,例如岳飞《小重山》中的“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凄清的秋天,更加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是全诗最经典的。送别时,潭水中倒映着堂弟独行的身影,疲倦的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王国维先生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自己形单影只,所以看着潭底的倒影也是孤单的身影,他仿佛看不见潭底的礁石、鱼儿,也无视了倒映水中的天空、草木。
而他几次歇息也只有树木相伴,更加突出了孤独寂寞之感。这句诗对仗工整,将作者那种孤独寂寞冷的心境刻画的淋漓尽致,在贾岛的一堆“苦诗”中也算难得的金句了。明朝诗人曾评价说:“贾岛'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其词意闲雅,而难以句匹。”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诗人最后还是看开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若是心中有情,就算堂弟要去的天台山再远,也能将它当成近邻。这句诗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这首堪称史上最“难产”的诗,比不上那些知名大咖所写的,但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能够流传至今,也算成功。想想清朝天天被拿来调侃的某皇帝,写了一万多首诗(随便写的),没有一首流传,说明贾岛的刻苦执着还是有回报的。所以,当我们认准一个目标,那么就坚持下去吧,相信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