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络脉”诊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 山海精舍

“舌下络脉”诊法属于舌诊的一个组成部分。
余多年来在临床上留神观察了一些病证,认识到“舌下络脉”诊法可补充和扩大舌诊的应用范围,尤其对瘀血证的辨证方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运用活血化瘀法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
1
络脉系脏腑
余在多年的临床诊疗工作中,潜心观察研究舌下络脉的颜色和形态变化,早在70年代已提出了舌下络脉诊法(简称舌下脉诊,下同)。
认为这一诊法可补充和扩大舌诊的应用范围,对瘀血证,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肝病、脾胃病的病情轻重、预后判断、辨证分型有较高价值。
本文仅从瘀血证有关方面提出探讨。
余认为,全身络脉能直接用目察看到的,并且最浅表、最显露,最能反映五脏六腑者,莫过于舌下络脉。因此,脏腑有病,尤其是血分病,便可一目了然
其所以然者,舌下络脉分布在舌体下面,起于金津、玉液穴,通过经络与脏腑气血直接联系,为人体上部苗窍。
“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于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手太阴肺经虽无经络所系,但肺系上通咽喉连于舌本,由于脏腑相联,气血相贯,通过经络而上通于舌。
因此,脏腑气血一有寒热虚实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人体上部的“苗窍”。
而舌下脉诊又是脏腑气血在舌体的直接络脉,脏腑之寒热,气血之虚实,首先在舌下络脉表现出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尤其是瘀血证更为明显。
2
知常以明变
欲了解舌下脉诊的具体应用,首先应了解正常的舌下络脉的颜色和形态。
余在多年的实践中观察到正常人舌下络脉主干脉有3种形态,即单枝、双枝、或3枝。
分枝络脉有若干小分枝。
长短度以整个舌体纵行两段分之,超过1/2者为长,不及1/2者为短。
主干脉管约为2毫米,超过者为粗,不及者为细,正常脉形不见粗长怒张或细短紧束。
主干脉以暗红色为正常,若见青紫、淡紫、紫红、淡红则为异常脉色。分枝脉多为浅红色的网络状致密的络脉,正常者不显露于外。
当有瘀血证时,舌下络脉的颜色形态、长短就会发生异常。
常见者为青紫、淡紫粗长或紧束细短,甚或怒张弯曲有多数小颗粒。
3
形色辨虚实
“有诸内必形诸外”,余经过多年实践体验,提出从舌下络脉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可以测知脏腑之寒热、气血之虚实,尤对瘀血证有明显之特征。
提出舌下络脉的形色变化可概括为,虚则淡红细小而短,瘀则青紫怒张而长,寒则淡紫而紧束,热则紫红而粗长,其中尤以心肝脾三脏病变关系更为密切。
总之,舌下络脉的颜色变化,瘀则色深,虚则色淡。
形态的变化,粗长怒张者,多因气滞血瘀或气虚血滞,血行不畅之象;细短紧束者,多由寒凝或阳虚导致血运不畅之候。

具体观察方法,可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舌下络脉青紫色者,脉形粗长怒张或细短紧束,小络脉青紫或暗赤弯曲,或有小颗粒者,为气滞血瘀、或夹痰瘀阻之证。
常见于症积、臌胀、真心痛、心肺痰阻血瘀之喘嗽:咳血、吐衄便血、脾胃瘀滞之脘腹刺痛、妇科血瘀痛经、闭经、痰核流注等病证。
二、舌下络脉淡紫色者,脉形粗长怒张或细短紧束。小络脉淡紫或暗赤弯曲或有小颗粒者,为寒凝或阳虚血运不畅、气虚血滞之证。
常见于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不仁,水肿、臌胀、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妇科寒凝血滞痛经、宫寒不孕、闭经等病证。
三、舌下络脉紫红色者,脉形粗长怒张或细长弯曲。小络脉暗赤或深蓝色弯曲或有小颗粒者,为热壅血瘀或湿阻血瘀之证。
常见于湿热病热入营血,外科痈肿瘀腐、湿热黄疸,湿瘀互阻之水肿臌胀、脾胃热瘀之脘腹胀痛、热瘀头痛、湿热痹证、妇科热瘀痛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病证。
四、舌下络脉淡红色或浅蓝色,脉形细小而短,小络脉多无变化,属气虚血弱、阴阳俱虚之候、兼夹瘀滞者,脉形必见紧束或弯曲。
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病证,气虚血亏,虚损劳症,消渴病,久泻久痢,脾胃亏虚之脘腹隐痛,妇科冲任虚损不孕,滑胎,经后腹痛,血亏闭经,气虚崩漏等病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