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不忘先祖,不失清明,不负韶华
作者 :儒风君
清明是节气,清明节是节日,二者在同一天。
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
《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时分,春光融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民谚里讲“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万物生长,清明也是春耕的大好时节。
清明又是节日,人们称之为“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人们祭祀祖先,踏青赏花。
在二十四节气中,是节气也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一、不忘先祖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
清明,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祖节日。
无论身在何方,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在这一天给先祖扫墓。
缅怀、感恩失去的亲人、先人。
冯友兰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人们献上鲜花酒水,烧纸添土,这并不是迷信,而是以一种礼仪。
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人生的安慰。
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却能薪火相传,靠的就是对祖先的敬重。
在过去,不上坟是不肖的表现,禁止葬入祖坟是天大的惩罚,掘别人祖坟则是缺了大德。
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
祭祖是尊重生命,也是敬畏历史。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不曾忘记先辈,他在这个世上,就有自己的根。
孔子说:祭如在。
祭祀祖先的的时候,就像他们在我们面前一样,一定要心存敬思。
在这美好的春天,我们给祖先扫墓,缅怀、感恩逝去的祖先、先人,清明扫墓,就是对祖先行孝道。
2、不失清明
《历书》:“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万物生长,天地之间清洁明净。
无论此时有多少烦恼,只要此时出去踏青,人的心情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道教认为:清明时节,天地阳气转盛,人可以通过吃寒食或者辟谷逼出体内的浊气。
以此达到身清心明,身心清净的效果。
当然,这只是一种观念。
一个人只有内心清明,人生才能清明。
人在世上,总有很多俗心杂念、烦恼遗憾,如何得到解脱?
不是要一个念头都没有,而是要每个念头都了了分明而不为所动,念头来,能觉察;念头去,能不留。
这就是“念念清明”,也就是真正的“静心”,然后才能“时时当下”,归于本心,得到解脱。
中国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天人合一,与四时相合。
在这样清亮的时节,内心如果不同样清亮,便是违天时了。
而观天地清朗、感万物明净,以抛开尘劳、放空身心,正是养这天德之机。
3、不负韶华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
寒食和清明都是扫墓的节日,但是二者的侧重点却不同。
寒食主要是悼亡逝者,清明则更多的是求护新生。
所以清明节有个非常重要的习俗,就是踏青。
人生有死的哀伤,就有生的眷恋。
不知死,不知生。
一个人只有真正面对过生命的无常,才能真正明白生命的可贵。
所以扫墓是一次关于生命的启蒙。
人们在先祖的墓前,了解到人生的脆弱,明白生命的短暂。
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曾国藩说:过去不追,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过去的不留恋,未来的不期待,心无杂念,活在当下。
不要觉得来日方长,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那个先来。
用好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论成与败,这辈子都没有遗憾。
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才能觉得不负此生。
不要总是忙着工作,熬坏了身体,放弃了团聚。
身体健康,家人团圆,才是人生最大的福分。
珍惜眼前人,珍惜父母亲人健在的日子。
活在当下,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尊重,也是对亲人最大的负责。
儒风君说:
不忘先祖,不失清明,不负韶华。
在对先人的祭奠中,学会坦然面对死亡,内心清明,珍惜当下。
这是现代清明节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