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空间:37刘翰《立秋》
重要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图文分享仅供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资源在本页底端
我公众号创建于2014年07月04日,2015年08月21日正式运转。
2016年08月31日获得原创保护功能,2016年09月01日获得留言功能,2016年12月12日获得打赏功能,2017年9月4日获得插入GG功能,2018年05月17日获得返佣商品GG功能,2019年01月14日获得文中插入两条GG的功能,2020年05月30日获得付费阅读功能,2020年7月13日获得认证。
最初名称是“张广祥”,后改为今天的名称:丁中广祥。“丁中”是我工作单位丁沟中学的简称,“广祥”则是我的名字。常有人称我“丁老师”,这是缘于弄错了我公众号名称的含义。
一年又一年,北京的秋就是这样来得悄无声息,来得毫无痕迹。你只能在些许物的意味中去捕捉它。例如,深夜归来,或者清早起来,人行道上铺得满地的槐花,淡淡的,如此寂寥而又落寞。
春女思,秋士悲。“伤春悲秋”是中国文人深嵌在骨子里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古往今来,写秋的诗句那么多又那么美,实在令我难以割舍。踌躇再三,选择了知名度并不太高的这首刘翰的《立秋》,期待在简洁却回味无穷的绝句中,与大家一同开启今年的秋声。
中国古典诗歌可以分两类,一类诗歌你必须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例如杜甫、李商隐的诗。而另一类,你甚至不需要知道作者是谁,就能从诗句所渗透的那种普遍人类情感中触摸到诗歌的精髓。我们今天的这首《立秋》就属于第二类:
小乌鸦在院中聒噪了一会儿便飞散了,玉白色的屏风显得空空荡荡。躺在渗透着清新凉意的枕头上,手上团扇一挥,便是沁人的凉风。睡梦间隐约听到了秋风在万物缝隙间留下的萧瑟声,醒来却无处寻觅。走到门外,只见石阶上铺满了梧桐叶。抬起眼,但见一轮秋月。
“乳鸦啼散”和“玉屏空”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这要是放到外国人眼里,必然是匪夷所思、逻辑不通的。就像古龙的书名《天涯明月刀》,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人,恐怕想破脑袋也无法理解“天涯”“明月”“刀”这种毫不相关的东西究竟怎么可以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题目的。
但是放在我们中国人眼里,这种联系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这些意象或者情境中所渗透的情绪是一致的。一个“散”,一个“空”,将秋的寂寥与诗意写得恰到好处,这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是秋在人心中所唤起的纽带,一开篇就在不提“秋”字中给你“秋”的妙感。
夏天炎热,容易困倦,所以很多人习惯在中午小睡一会。“一枕新凉一扇风”立秋之后,连午睡都变得不一样了,令人一读就觉得清凉透骨,不再有密密麻麻的汗珠爬上脑门,睡眠也不再因燥热而显得浅且短暂。入睡时“乳鸦啼散”,显然是傍晚,而醒来时的“月明中”则已经是月过中天的深夜了。
古人将春夏秋冬与一天中的晨午昏夜相对应,傍晚就相当于一天之中的秋季,所以诗人从傍晚写起,更让人觉得两秋相逢,秋意无限。
但同是写秋天傍晚的诗词,这首小诗却没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样深秋入骨的悲伤,只是一丝淡淡的落寞。因为这只是“立秋”,是秋天刚刚开始的时候,其间甚至还隐藏着丝丝缕缕夏的余韵,因为团扇尚在手,因为秋声尚无处寻觅。
说起“秋声”一词,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欧阳修那篇著名的《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听到了秋风在树梢间所留下的似波涛,似秋雨,似兵革的萧瑟声。但此处,“秋声”是诗人在梦中隐隐约约听到的,醒来却无论如何屏息静气都无法再次捕捉。但秋到底是来了的,门前的石阶上已经有梧桐落下的叶子了。
据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在宋代宫廷中,立秋这天要把盆栽的梧桐叶移入大殿之内,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唱到“秋—来—了”,一两片梧桐叶应声而落,昭告天下,秋天到了。“梧桐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因为这叶的衬托,头顶的月亮也和夏天不一样了。
经过这样一番分析,我们会发现“立秋”的全部神韵在这四句诗似有若无的描绘中,渗透进每一个读诗人的心里。不需要诗人过多的强调,这秋天已经悄悄地来了。
最后,给大家补充一点关于节气的小知识。“立秋”一般在每年的8月7日至9日之间,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昼夜温差比较大,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即在这一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来补充夏季的营养损失。此外,还有“咬秋”之说,可以通过吃西瓜、玉米等来体会秋天丰收的喜悦。
但毕竟现代和古代生活方式有较大区别,由于生产资料的丰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现代人很少存在营养不足的问题,所以还是想提醒大家“贴秋膘”要适量,多吃些瓜果蔬菜,不然可真是要“秋天不减肥,春天徒伤悲了”。好,今天就到这儿,晚安。
▲▲▲古诗词最佳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