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诗和自检
写律诗,在完成作品之后,要检查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按自己标出基本格式写,或用百度的“搜韵网”在“律诗校验”中进行校验。
例如:
先标出要写的律诗的基本格式:(关于基本格式,可参阅本人写的《格律诗快速入门指南》)。
基本格式:(五律字数加倍)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检查情况:合律。
自检或评诗标准的要求:
一、检查起承转合是否清清楚楚:脉络是否清晰。
一首诗共四个大的链接(起承转合),四个小的链接(本联链接)。
诗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起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前分句,是作者想象的情景,下分句,凤去台空,只看到水在流,可以看出作者在感叹。
承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幽静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
转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作者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
合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前分句表现了作者的无奈;后分句作者为国家担忧的心情。整首诗的起承转合连贯又分明。
二、看诗的运用:是景情、还是全是景、或全是情。
对于初学者,提倡景+情。
景+情有三种情况: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情景交融。
三、检查各句之间是否有断裂?这一点很重要!
1、各句要有独立性,起承转合都有自己的独特任务;在完成各自任务的时候,必须跟前一句有关联;
2、每联的前分句跟后分句之间要有衔接性;
3、联与联之间要有衔接性,不可断裂。
四、起句要求“兴”,合句要求“比”。
先复习一下赋比兴:
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来,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如,柳宗元《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篇头起兴。这首诗描写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才奉召回京,但终生不被重用,心中充满着愤郁不平的感情。
起句一定要兴,直叙太平淡,让人觉得乏味,当然不会吸引人。
合句最好比,要把人带到无限遐想中去;经验是,合句用景来结,比用情来结更可出漂亮句子。用个景来藏着情,笔尽意不尽。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结句“高高秋月照长城”用景来结。
五、起句,时间要交代清楚:
尽量不直接使用时间用语,以物象表现出时间是最佳选择。
比如:用桃花,杏花,嫩芽表现是春天;
用桂花啦、菊花、红枫、归雁表现是秋天;
雪、红梅表现是冬天。
六、起句前后分句不得超过四个景物:
尤其是七律字多,很容易犯这条毛病;写景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主要景色(能够展示主题的景是主景)。
景物太多就画蛇添足了,给人感觉凌乱;再说起句把景物都写了,那下面写什么,总要给承表现的机会。
七、承句是否承接了起句,承句必须在起句的基础上承接扩展。
要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就是承句的作用;是否为下句做了铺垫。
承句的景要少于起句,承句的后分句,后三字要为转句铺垫;
转句是最难写的,必须在承句的基础上转,一定不能跟承句断裂;承句,后分句的后三字要为转句的前分句做好准备。
转句用情语感情螺旋上升;
转句的后分句第五字(五律第三个字)要为合句埋下伏笔,看是否有断裂的痕迹?
八、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是否收住前6个句子,并给合句做一个相当好的铺垫;合句后分句(就是第八句)一定要笔尽意不尽。
一定要下足了功夫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有深意的句子,要把读者的思维引向句号的后面,去继续思维想象,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最有深意的句子。
九、承句、转句对仗是否工稳(看平仄、词性);
切忌“合掌”,合掌有三种情况:
其一,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
例1、'皆、尽’合掌。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
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
例1、“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合掌;“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
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
例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
例2、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二句亦合掌”。今人犯“事异义同”的“合掌”颇多。
例1、:“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十、五律承句转句中名词的位置:
名词在承句转句中名词的位置——1、4;2、5,至少一个要准确:也就是说,如果承句在一四的位置上用了名词,转句就必须错开这两个位置,应该在二五上考虑;反过来承句用了二、五,转句就用一、四。
这个必须注意,要是位置相同的话,会出现你写的诗都是一个句式了,如,都是2、1、2,这样读起来缺少抑扬顿挫的感觉,1、1、3虽然也可以。只是两个名词的位置近了就欠生动,
七律虽然没这个规矩,但是名词也不可过多过近。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其实在承转句名词越少越好,最好用一个流水对,这样可以避免窄韵、串韵等出现。
十一、诗句中要有“动词”,把画面活起来:
整个诗中要少写名词多写非名词(动、形容、虚)。
例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看一下虚词是不是都是错开的。
例2:《咏兰》
谷壁山阴依翠竹,泉溪潺缓润青芜。
冰根碧叶承朝露,鹅蕊娇花缀宝珠。
蕙色纤姿迎远客,素颜馨韵待鸿儒。
有缘君子长相悦,移入书斋濯醍醐。
这首诗太有特点,是个难得的例子。此诗格律无误,词句既不艰涩也不直白。全文表达流畅,很美。动词在一个位置上名词在一个位置上,并列词组在一个位置上。
这是因为文字的布局缺乏错落跳跃的变化,大量辞藻的堆砌,词意就难免有接近,重复的现象。再加上位置的单一雷同(特别是颔联和颈联)影响了整体的美感。这是因为作者一味的追求对仗的结果。
十二、景色要跟感情绝对配合好
用景色渲染心情,即便是八句都写景,也是为了表现一种情感,喜怒哀乐其中的一种。
也就是说,你所选择的景色要和你表达的感情一致;
不要写花凋零了,你却很高兴;
也不要景色很美,你却忧愁;
诚然,古人也有乐景写哀的例子,但作为初学者,不支持,我们的文字驾驭能力远远没有达到那个水平,不要画虎不成反类犬。
十三、整体要扣题目。
景情都要围绕这个题目展开,不可题目跟内容分家;
常常犯严重的毛病就是:题目是题目,内容是内容;
有的更是先凑完八句,再把一个想当然的题目安上。这就有如先有孩子再领证。
十四、题目格式不可错、标点要规范齐全。
题目格式:如《七律题目》《五律端午感怀》《七绝天涯共此时》。现在大部分可直接写题目。
十五、注意音节,尾三字尽量没有词组出现;
就是说,一句诗最后的三个字最好不用词组;
十六、平仄合理,尽量用正格:尽量不要拗救。
初学者不鼓励使用拗救,一板一眼、四平八稳的按正格写写。这和孩子学走路一样,还不会走就想跑,那你会摔得很惨。
注意:失替、失对、失粘;孤平、三仄尾、三平尾。这样低级的错误应该不再出现。
十七、注意用韵:
1.一韵到底,(即106平水韵韵部)既然学古典诗词,就要按古典诗词的规矩来。
2.韵字尽量不入诗。
3.忌窄韵:一首中几个韵字不可以都是名词,韵字词性要有变化,要求承转句必须有一个韵字是名词!
4.韵字阴平、阳平要有变化;都阴平也不好,要阴阳协调。中国是最讲究阴阳协调的。
十八、注意各句首字的平仄比例;
平仄比例4/4或者3/5;这点也是很多人忽视的地方,诗词的艺术,要求不对称,就是要有变化、要跌宕起伏。所以对首字要求要有变化也就是平仄交替。
十九、关于入声字
五律入声字可以4个,最多五个;
七律入声字可以5个,最多六个;
七绝入声字可3个,最多四个。
入声字尽量避免在音节处,最多一两个在音节处。
二十、不求句句好,但求一句精!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彩。
又如,陈星《游蓬莱阁》
咫尺丹丘路几重,蓬莱特起水城中。
渔梁歌钓客无地,霄阁踞崖云半空。
万斛珠玑生碧浪,百寻海蜃现苍穹。
千年仙境一般好,只是登临人不同。
尾句“千年仙境一般好,只是登临人不同”尤佳。
(本文参考石海观写的《如何评诗、如何自检》,笔者根据阅读需要,有大幅的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