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两程故里
(2018-07-29 )
在嵩县这方古老的山水间旅行,不经意间就会触摸到古代先贤的遗迹,感受到古代文明的遗风流韵,捡拾到中华文化散落下的篇篇章章。让我们走进两程故里,走进九百年前的北宋,去拜访这两位北宋思想界的至圣先师,去聆听这两位理学大师的睿言智语,去天下文明倡首之地,品味博大精深的理学文化!
一
当我站在两程故里,轻轻掀开被尘封的历史时,最先触摸到的就是“两程故里”先被明英宗敕建,后被清帝敕封“学达性天”、“希踪颜孟”、“伊洛渊源”这一沉甸甸的篇章。
两程故里,座落在嵩县田湖镇的程村。背靠耙耧山,南望九皋浮云,沃野田畴,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地方。程颐晚年在这里聚众讲学之余,曾骑马游览山水,在伊水岸边行吟。他在《陆浑乐游》中写道:“东郊渐微绿,驱马欣独往。舟萦野渡时,水落春山响。身闲爱物外,趣远偕心偿。归路逐樵歌,日落寒山上”。
朝颢程颐祖籍在中山博野,也就是今天河北省博野县。二程的父亲程珦曾任湖北省黄陂县尉,程颢与程颐先后于1032年、1033年生于父亲任上。程颢中进士后,曾任陕西户县、南京上元县主簿、山西晋城、河南扶沟县令,熙宁二年(1069)被宋神宗诏为太子中允兼监察御史里行。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做地方官,在洛阳讲学10余年。程颐比程颢小一岁,52岁以前在洛阳聚众讲学,成为“名重天下”的洛学首领。程颢去世的第二年,经司马光举荐,程颐被任命为崇政殿说书,担任年幼的皇帝宋哲宗赵煦的老师。由于他在讲书中对朝政“议论褒贬,无所顾避”,引起权臣不满,于是在作了一年零六个月的崇祯殿说书之后,被差回洛阳,管理设在洛阳的太学。宋哲宗亲政后,把元佑党赶下台,与旧党为伍的程颐,被放归田里,削职为民。1097年,又被贬到四川涪州,开始了三年的流放生涯。到1100年,才被宋徽宗赦免,回到洛阳,“权判西京国子监”,仍然管理太学。到1103年4月,已是暮年的程颐又被人参为系奸党推荐做官,著书诽谤朝政。于是宋徽宗收回成命,令人审查他的著作,驱散他的学生。古稀之年程颐只得“迁居龙门之南”耙楼山下,1107年9月,盍然长逝程村家中,享年74岁。
程颐晚年定居在程村,与当时的朝中大臣文彦博的鼎力相助很有关系。可以说,没有文彦博的支持,嵩县的历史上就没有“两程故里”,也就没有这一空前绝后的斯文盛事!
文彦博乃当朝太尉,是皇上常常顾问的人物。1082年,文彦博到洛阳做西京留守。据宋史《文彦博传》介绍,“彦博虽穷极富,而平居接物谦下,尊德乐善,如恐不及。其在洛地,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交”。程颐想到洛阳龙门山胜善上方寺旧址建书院,给文彦博写了一封求地信。文彦博回信说:“先生斯文己任,道尊海宇,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其盛。龙门久荒,虽然葺幽,岂能容之。吾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粮地十顷,谨奉构堂,以为著书讲道之所,不惟启后学之胜迹,亦当代斯文之美事。无为赐价,惟简是凭”。
程颐对文彦博馈赠的这块地方,实地考察之后,十分满意。当时嵩县称伊阳县。鸣皋镇归伊阳县管辖。于是程颐就在鸣皋建起伊皋书院。在他去世前的二十多年间,程颐经常往来于洛阳和伊皋书院之间,进行讲学。晚年把家安在耙楼山下。也就是在程村,程颐一边修改他费尽一生心血写作的《伊川易传》,一边向他的弟子进行传授。在理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伊川易传》由此传播开来。程村由此被称为伊洛渊源之地、理学名区。
今天,当我在两程故里徘徊,仿佛看到晚年的程颐常常在讲学之余扶杖外出散步,观耙耧山上苍苍虬柏,望陆浑岭上浮云,听伊水浅吟低唱,构思其思想体系。嵩县这一方天空有幸!陆浑这一方山水有幸!这儿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有幸被程颐这位哲人深邃的目光探索过,赋予过哲理的意义,闪耀在他富有哲理的篇章里!
二
程颢与其弟程颐不仅在伊洛之滨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洛学,而且由于他从政期间保民爱民的情怀,被称为视民如伤的理学家。
程颢自幼聪慧,十岁能吟诗。程颢五六岁的时候,母亲侯氏就让教他背诵古诗。有一次母亲给他讲晋代廉吏吴隐之的《酌贪泉》诗。吴隐之到广东上任时路过石门这个地方,见到一处泉水,当地人叫贪泉,一般官员是不喝的。因为喝了之后,就会变贪。吴隐之却喝了,并写了《酌贪泉》:“古人云此水,一歃(sha)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程颢受其启发,写了两句诗:“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并常常独自吟诵。“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意思是只要内心坚定,就不会被外物所诱惑。一个十岁的孩童,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足见程颢志向高洁。
嘉祐三年(1058),考中了进士的程颢,到陕西户县任主薄。由于程颢在主簿任上表现优异,被誉为关中俊杰。三年后,程颢到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一带)任主薄。江宁地处长江南岸,是水运要道。从长江上游给京城运粮的船夫生了病的,便留下来治病,每年不下几百人。程颢了解到这些船夫的粮食供应要向江宁府报告,府上给粮券才能发粮。等到拿到漕司的批文,这些船夫都饿了几天了,有的因此而饿死。程颢向漕司报告改变报批的办法,事先将稻米储存在这些船夫居住的地方,船夫一来就给粮食。有人问程颢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程颢说:“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与人必有所济。”作为朝廷的命官,只要心中存有爱意,就能找到帮助别人的办法。后人评价说:“措置于纤微之间,而人已受赐。”
治平元年(1064年),程颢被调任泽州晋城县令。他一上任,就在县衙大堂上写了“视民如伤”四个字,时时提醒自己,要爱民保民。在晋城,程颢以“教化为先”,致力于发展教育,乡乡建起了学校,穷乡僻壤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每当政务闲暇时,程颢常常到乡间学校去,“亲为句读”。他挑选学生中的优秀者,建起了书院,重点培养。十几年后,晋城县穿儒生衣服者已达到几百人,考中秀才者十余人,一改当地“朴陋”的风俗。出现了“耕夫贩妇,亦知愧谣诼、道文理,带经而锄者四野相望,济济洋洋有齐鲁之风焉”的动人景象。 由于程颢教化有方,使晋城这个几万户大县“三年之间,无强盗及斗死者”。俨然成为一个礼义之邦。程颢在晋城期间,爱民如子,平易近人。有些问事的乡民不经通报就径直到县堂上去找他。程颢并不责怪,而是耐心听从诉说,再仔细开导,谆谆不倦。程颢“在邑三年,百姓爱之如父母,去之日,哭声振野”。
程颢在宋神宗时期,曾被朝廷任为监察御史,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出任澶州(今濮阳)判官。熙宁五年(1072)回到洛阳,与弟程颐讲学于家中,创立了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理学。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上,孔孟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二程在继承孔孟“仁”的基础上,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的命题,将作为伦理道德范畴的仁,升华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为普通中国人确立了道德信仰和道义自觉,影响中国社会近千年。
程颢早在陕西户县时,在与表叔张载的通信中,就提出廓然大公的思想,在从政实践中,深知执政者的公心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说:“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间,而以天地无异也。”程颢的大公之心,昭如日月。
程颢于元丰八年(1085)被朝廷任为宗正寺丞,六月十五因病猝死。后葬于伊川祖坟。程颐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说: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生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
三
程颐“幼有高识,非礼不动”。一生以阐释儒学经典为己任,“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以一介布衣,在伊洛之滨思考内修身心、外治天下之道,被称为内圣外王的理学家。
我们知道,孟子最早提出人皆可以至尧舜。程颐则明确提出“人皆可以至圣人”,就是说,人人通过道德修养都能达到圣人的思想境界。
程颐认为,圣人也是平常的人。“圣人之所为,人所当为也”。圣人所做的事情,平常人也应当能做到。为什么这样说?程颐特别指出,人要有自信,确信自己能达到圣人的思想境界,因为“人之性一也。而世人皆曰吾何能为圣人,是不自信也。”作为人来说,本性、本质是一样的,只要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就能达到圣人的思想境界。怀疑自己不能成为圣人,就是不自信的表现,是自己放弃努力的结果。
那么,达到圣人的标准是什么?程颐认为,一是要尽人之道。孝悌是人道之本。程颐说:“---- 孝其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也就是说,只要做到孝敬你所应当孝敬的父母,敬爱你所应该敬爱的兄长,按这样的标准推而广之,善待所有的人,则达到圣人的境界了。二是要“中正诚”。中、正、诚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程颐在《颜子所好何学论》中说:“中正而诚则圣矣”。 三是要明理。明白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为人处事的道理。程颐说:“随事观理,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可以至圣人。”
人皆可以至圣人论断的提出,是程颐打破圣人神秘论的一次思想解放。其开创价值在于,将圣人从高不可攀的圣坛,拉向人间,将圣贤思想和修为变成普通大众都可以达到的思想境界。这是程颐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最大贡献。
程颐自幼就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关爱天下苍生百姓的情怀。他在20岁时,曾写了篇《养鱼记》,由鱼的命运,联想到天下苍生百姓的命运,表现了深厚的仁者之爱。程颐在二十五岁时,给宋仁宗写了封上书,以其所学,议天下之事,言辞恳切,展卷读来,其忧国忧民胸怀,直陈时弊胆略令人感佩。在上书中,程颐劝宋仁宗以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后来,程颐在《代吕公著上宋英宗皇帝书》中,进一步提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在《论语解》中,提出“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表达了程颐完整的治国理政思想,也是他外王思想的反映。
程颐是知行合一论者,他不仅提出了内修身心、外行王政的思想,并付诸于实践。他立身行事以义为取舍标准,对自己几近严苛的程度。在当宋哲宗老师时,几个月朝廷没给他发俸禄,他也不提出,只好把自己的衣物当了买粮食吃。后来有人发现,才督促给他发了俸禄。晚年时他家生活困难,当朝宰相吕大防派人给他送来丝绢,补贴家用。他执意不要,说:“天下像我困难的人多的是,朝廷都能救济过来吗?”他与做过洛阳知府的韩持国关系好,有一次他去看望韩持国,韩持国想送他一个重20两黄金的金盒子,被他断然拒绝。他在给年幼的宋哲宗当老师时,灌输民本思想,告诫人主崇高,奉养备极,要学颜子甘于箪食瓢饮之志,不为富贵所移。表现了理学家以道匡君、敢于格君心之非的担当。
四
伊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祥地。历史的长河走到了北宋市时期,在古老的伊洛之滨,出现了彪炳史册的同胞兄弟——程颢、程颐。他们在儒释道风云激荡的交锋中,上承孔孟儒学,创立了以天理论为哲学基础,以正人心、修道德、明义理为核心的理学。为命悬一线的儒学开启了汹涌澎湃的思想闸门,为河洛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在中国思想、文化、哲学史上矗立起新的高峰,影响了中国社会近千年。随着中西方文明的日益交流,理学所包含的理性主义思将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程创立的理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自然科学、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的诸多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理”具有规律、伦理道德和宇宙本体等诸种内涵。二程着眼于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社会的治理等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天理论的哲学体系,把“理”作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沟通天人,联系自然与人生。天理论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伊、洛上空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有幸,曾被二程那深邃的睿智的目光长久地注视过,日出日落,月盈月虚,斗转星移,风雪雷电,草木枯荣,都被他们研究的目光捕捉到了,经过无数次的思索之后,被赋予了哲学的意义。一部《伊川易传》,终于在伊洛之滨问世,其思想的光辉划破北宋思想界的漫漫长夜,也使伊、洛河为之一亮!
2018年7月15日,两程故里举行二程粹言与程祠楹联书写活动,来自嵩县、伊川的20余名书法爱好者参加了现场书写。二程含义深刻而又通俗易懂的经典语录,穿越千年时光,经过书法家的笔,被传播开来。“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天下之治,正家为先,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学本是修德,有德然后有言”“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语句,经过人们书法观摩,深深刻进人的记忆里。有人说想不到伊洛地区有如此睿智的哲人,二程的经典格言,是当今做人、为官的座右铭。
我在伊皋书院伫立,九百年前的书院显得苍老、苍凉,程颐手植的柏树在无语地述说着书院的变迁。九皋山脚下的伊水悠悠地向东流去。伊水曾被二程睿智的目光抚爱过,倾听过二程的讲书声,感受过二程在伊水岸边思考时徘徊的足音。这是一条哲理的河!文化的河!“正叔传薪显名伊水”,二程理学在嵩县孕育、发展,使嵩县成为天下文明倡首!
洙泗流域出孔孟,伊洛圣地育二程。
天留斯文在程村,地以昔贤昌文明。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洙水和泗水因出现孔孟而扬名后世,伊洛之滨因二程创立理学而被视为理学名区。位于耙楼山下的两程故里,是历史馈赠给嵩县的斯文圣地,是程朱理学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文明的渊源之地。
明代大学士程敏政在重修两程祠记中说:追二程之遗轨,继周孔之绪心,振颓俗,昭流圣,谟然后英迭兴,少长有礼,讼狱以情逋逊不作,使嵩为天下文明倡首,不亦大哉!”历史将两程故里安排在嵩县,是嵩县山川的荣耀!是历史对嵩县的垂爱!二程这一笔丰厚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为嵩县山水增辉!嵩县这方山水,因二程理学的滋养而显得灵秀与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