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风和溶晶的区别有什么(转载)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因此,痛风患者对高尿酸都恨之入骨,必欲排之而后快。不过,8成到9成的高尿酸血症都存在尿酸排泄方面的障碍(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多为先天障碍),其中以肾小管分泌减少最为重要。痛风患者要排出尿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目前只能借助于药物。

当应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时,能够减少尿酸的生成,使血中的尿酸浓度下降,于是关节内的尿酸结晶会溶解入血。此时,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虽然没变,但新生成的尿酸更少了,占用的排泄渠道也随之减少,因此肾脏排泄更多的是那些重新溶解的尿酸结晶;当应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时,尿酸在肾脏的再吸收减少,使得肾脏排泄尿酸管道的龙头开得更大,此时肾小管中的尿酸浓度将增加6成以上,没有了阻碍的尿酸于是“汹涌”地随尿液排出。

由此可见,当痛风患者应用降尿酸药物排出尿酸时,会有两个明显变化:第一,血尿酸浓度明显下降;第二,尿尿酸浓度明显升高。当血尿酸浓度明显下降时,可能出现痛风的反复发作(溶晶之痛),发生概率在70%以上;当尿尿酸浓度明显升高时(尿液更酸),可能会出现尿酸性的肾结石,发生概率约为25%。

1、溶晶之痛

血尿酸明显下降,关节内的尿酸结晶溶解,这一过程即称为溶晶。溶晶时的痛风反复发作,因此也称为转移性痛风或二次痛风。转移性痛风发作和普通的痛风发作有些不同,具体表现在:

转移性痛风多在血尿酸骤然下降时发生,而普通的痛风在血尿酸升高和下降时都可能出现;转移性痛风的发作次数增加,但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发作频率呈递减趋势,而普通的痛风发作,发作次数越多则疼痛越难缓解;随着转移性痛风发作次数的减少,关节内尿酸结晶的体积明显减少,而普通痛风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2、尿液更酸

很多痛风患者原本就有排酸性尿的倾向,再加上应用降尿酸药物后,通过肾脏排泄的尿酸更多,因此尿液酸碱度普遍小于5.5。而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和尿液的酸碱度密切相关:当尿液酸碱度从5.0上升至6.0时,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增加3倍;当尿液酸碱度从5.0上升至7.0时,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增加近20倍!

只有溶解在尿液中的尿酸才能从尿路排出,而没有溶解在尿液中的尿酸则可能沉积于尿路造成泌尿系的损害。因此,当尿酸排出时,碱化尿液促进尿酸的溶解排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融晶是尿酸在正常范围之内约300,发生疼痛就是融晶了,如果尿酸高疼痛肯定就不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