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化痰健脾才是重中之重!这5个方法,不伤阳气、祛湿健脾!【一点资讯】
夏季湿哒哒,其实湿的不仅是外表还有我们的五脏腑……最近阴雨连绵,又冷又湿,尤其现在出门还要佩戴口罩,这一闷就更难受了。
阴气重、湿气重,对我们的脾胃是很不友好的,脾主肌肉、四肢,这么下去时间一长,整个人都会变得没精神,懒懒的。夏季养生,重点是要祛湿排寒,化痰健脾。
通俗易懂说湿气
我们经常会听到湿气这个词,出去做个按摩拔罐,按摩师傅说你体内湿气太重,脸上长痘痘、身体一直胖胖的,朋友也会说你湿气重,仿佛和我们如影随形,那么这个湿气怎么就到了我们体内了呢,为什么湿气一盛,身体就这么难受这么虚?
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盛。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无时无刻都在被湿包围着,比如空气中的水分湿气,再比如我们人体内70%左右都是水,没有水人就不能存活,水湿之气,滋养着万千生灵,我们不能否定水湿的重要性,但是凡事物极必反,水湿太过或者人体处理水湿的功能减弱,那么水湿就会变成湿邪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举个例子,比如在四川或者重庆的朋友们,皮肤都又嫩又光滑,生活在西北干燥地区,皮肤就很干,这说明,水湿对我们的皮肤有好的作用,但是长期生活在海边或者在海上从业的船员,他们的关节大多会出现问题,这就是海上湿气过重的缘故。所以水湿能养人,亦能伤人。
我们人体其实是可以代谢这些水湿的,代谢水湿就是我们的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也同样是后天之本。
但是现代社会中,除去外界自然因素,阴雨连绵等等环境因素,我们自身的饮食习惯比如吃寒凉的食物,一热又喜欢吹空调等等,这些生活习惯都是极度不健康的,不知不觉中就会伤到我们的脾,脾一旦被损伤,变得虚弱了,那么水湿就积存在我们身体中,怎么也排不出去,时间久了,我们体内的湿气就重了。
湿性重浊
经常有人会觉得身体总是很沉重,跟被什么东西裹住了身体一样,一点都不轻盈,也没有什么干劲儿,这就是因为湿性的重浊。
比如像我们平时洗衣服,干燥的衣服和被水浸泡过的衣服,哪个重?即使这个洗过的衣服被洗衣机甩干,拿出来也会比晒干的衣服重对吧,这就是因为衣服中仍有水湿之气。所以人体内湿气过重,就会浑身倦怠,懒得动,感觉身体很沉重,这并不是你懒得动,而是你的脾虚导致体内湿气重,给你的身体加了负重,你就“被迫变懒”了。
湿性黏滞
湿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黏腻和停滞,先说黏腻,这个就像我们和面里面和了猪油一样,难以清除,挂在我们的五脏六腑上,很难剥离,所以“风、寒、湿、毒、邪”中,最怕的就是这个湿,因为很难去除,就像我们平时拉粑粑,湿气重的人,粑粑是会粘黏马桶的,虽然有点恶心,但是比较形象。
还有一个就是停滞,意思就是不流畅,会淤堵在某个部位阻碍人体气机的升降,就比如堵在你四肢,你的手脚气血不足,就会凉,堵在你的臀部,造成你的PP又大又扁。
所以去除湿气不是一朝一夕的快速能办到的,所需要的除了用对方法,关键还在于坚持二字,坚持好的生活习惯,坚持这些祛湿的方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湿气肯定最喜欢在你的脏腑中“落户”了。
湿性阴寒
湿气很容易和寒混在一起,变成寒湿,会损耗人的阳气,阴气过重,阳气就弱,人体本应为阴阳平衡,但是现代人,很多人都是阳气不足,缺乏阳气。湿为阴寒之邪,具有凝闭之性。会导致我们的手脚冰凉,怕冷,关节容易痛等等。
其实我们经常说的痰湿,指的是人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水湿停聚,聚湿成痰。痰就是水液代谢不通产生的废物,它会随着气血流窜到全身。
简单理解,就是体内水湿太重了,这种一直代谢不出去,就会生成体内的“垃圾”,这种垃圾不排出去,就在我们身体内“作威作福”,身体就会不舒服了。
湿气祛除,阳气才足
所以,湿邪一重,那必然会压制阳气,所以,想要阳气足,其实还是得先把体内湿气去除,不然湿邪不除,补品白搭,吃再多补阳气的食品也收效甚微。
祛湿气,就得健脾胃。
脾,可以说是承载着我们体内水湿多少的重要脏腑,脾运化水湿的能力强,那我们体内的湿气就会少,如果运化水湿的能力弱,那么水气积存在体内排不出去就变成了水湿,再和体内代谢不通的“垃圾”相结合,痰湿就产生了。
这份健脾方法集合,留好!
【饮食祛湿】
薏仁、赤小豆有消水肿、益脾胃的效果,玉米、白扁豆健脾除湿,土茯苓能除湿解毒,通利关节,平时大家可以试试多吃点这些健脾祛湿的食材。
当然最经典的祛湿方法,就是这个红豆薏米芡实粥,补气血、健脾胃、祛湿邪的效果可是公认的,体内湿气重的朋友不妨煮着来吃。
{红豆薏米芡实粥}
食材准备:薏米,芡实,赤小豆(比例为1:1:1),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
1.赤小豆、芡实冷水浸泡2小时以上,或者直接用热水浸泡1小时;
2.薏米仁用文火炒,炒到变成微黄色;
3.把赤小豆、薏米、芡实、放入锅里,加水,熬煮2小时左右,快煮熟时放入适量冰糖(不喜甜食者可以不放)。
后面给大家推荐几款祛湿健脾的汤,喜欢煲汤的朋友们,煲给家人和自己喝!
{山药茯苓粥}
食材:山药50克、薏米30克、大米1小把、茯苓粉20克、枸杞少量。
做法:山药去皮切小块,泡在水里防止氧化;薏米和小米淘洗几次;薏米和大米放入砂锅里,加入足量的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至米烂,加入山药和茯苓粉,继续煮20分钟。最后加入枸杞闷即可。
健脾养胃,适合气虚体弱,脾胃虚弱,肝气不舒,疲惫倦怠的朋友们食用。
{茯渭糕}
「茯渭糕」,是八珍糕的升级版。选用8种健脾胃的食材,再配以人参、山楂、糯米,用麦芽糖、亚麻籽油进行口感调和而成!
关于八珍糕还有这么个小故事,它是明代御医陈实功为了当时肠胃薄弱,消化不良的皇子研制的。他认为脾胃功能直接影响人体正气盛衰,脾胃强则气血壮,脾胃弱则气血弱。所以无论成年人,还是幼儿,均需重视脾胃的调养。
到了清代,八珍糕也在宫廷中流传,以乾隆皇帝为首,掀起了食糕热潮,慈禧太后更是食用此糕到晚年用于保养脾胃。
《汤头歌诀》中也曾写道:“八珍糕与小儿宜,参术苓陈豆薏依。怀药芡莲糯粳米,健脾益胃又何疑。”
现在人们生活普遍忙碌,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在为生计奔波,每天花费太多时间去调制养胃的食谱也不太现实,恰好茯渭糕能够帮你,快捷、方便、易携带,无论是出门在外、还是办公,来上一块,轻松养胃。
将山药、糯米、茯苓、苡仁等健康食材浓缩在一块糕里,每天吃两块,香甜软糯很方便!清甜不腻人,细细咀嚼能吃到食材颗粒,这几种食材中的8种食材,都是健脾养胃界的扛把子。
山楂:健胃消食,有了它,哪怕有积食也不怕,还能行气化瘀。
芡实:健脾祛湿,能把体内的水湿排出去,帮助脾胃运化。
莲子:补益脾胃,祛湿的同时能养心安神,如果情绪一直不好,莲子必不可少。
白扁豆:被称为脾之谷,不仅能祛湿,还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
山药:健脾补气,对肺也不错,肺能调理水的通道,肾主全身水液,脾运化水,所以湿气重如果能调理肺,也可以快速把湿化掉。
再配合养胃的糯米,加入人参,补脾益肺,补元气,像本就体质虚弱的人再适合不过。小小一块,浓缩了多种食材精华!经过12道工艺,采用破壁技术打磨,保留原本食材的营养,再进行低温烘焙,手工制作,才能做成一颗颗营养和口感双重满分的茯渭糕!
小袋包装,容易携带,也干净卫生,家里有经常出差应酬的,忙起来没时间吃饭的,给他们备上一包,毕竟只有脾胃好了,吃得香了,身体才好。
但如果是脾胃虚、气弱又湿浊重的情况,更适合消垃圾,补气,这款消食化浊,又健脾益气的糕点、更适合您。
【腹部有“艾”】
当然祛湿光食补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实祛湿散寒最重要的还是补温,大热克寒的道理大家都懂,祛湿排寒,大家应该都听过艾灸,有不少爱养生,注重健康的朋友也做过,不过自己操作起来太麻烦,烟大而且有明火,自己做不太安全,偶尔出去放松一下做个艾灸固然有些效果,但是祛湿补阳这件事,重点还是要坚持,每天都做。
如果养阳,那么艾草能排首位,艾草是纯阳之草,有通经活络、散寒除湿、消肿散结等作用。
桂圆肉,入心经、脾经和胃经。桂圆肉是常吃的干果,它有补心脾、益气血、健脾胃、养肌肉的作用,主要起到补益的作用,比如忧思伤脾出现的头晕、失眠、心慌、心悸、心惊胆战等,可以健脾气,补心气,用于气虚、乏力、瘦弱,也用于脾虚导致的问题。
花椒,花椒是日常烹饪当中常用的一种调料,有温中散寒的作用,所以可以调理由于脾胃虚寒导致的积食、心腹冷痛、呕吐泄泻,特别是寒性的疝气,它有缓解作用。此外,还有除湿止痛的效果。
这三味一结合,脾胃的寒气驱散了,阳气提升上去了,还有宁心安神的效果。正适合现在阳气耗损严重的人,不光中老年人阳气弱,年轻人更甚,很多年轻人都精力不足,整天觉得累,昏昏沉沉,体内湿气也重,检查查不出什么问题,但就是虚,又虚又累,这就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因为年轻人熬夜多,又贪凉,这些都会损耗更多阳气,越来越多的人也出现了上热下寒的情况,这就是道家所说的水火不交,心火下不去,肾水上不来,上半身上火,下半身虚寒,关键就在于脾这里被寒气浊气给堵了。
如果你也有以下几种情况,就用南怀瑾老先生的灸脐法来调理下身体吧。
1. 吃生冷的食物容易拉肚子,腹痛;
2. 口腔溃疡、牙龈肿痛、长痘;
3. 怕冷,经常手脚发凉;
4. 腹部凉;
5. 脸部、头发爱出油;
6. 睡不好,且舌头两侧齿痕重;
7. 抵抗力弱,容易受寒。
如果中了3条以上,按照下面的方法试试。
材料:桂圆肉、花椒、艾绒按 2:1:1 的比例,也可以按照这个剂量,桂圆肉20粒、花椒30克、黄金艾条1根。
制作使用方法:把花椒里多余的杂质、花椒杆捡出来,将花椒、龙眼肉放入料理机,打碎;把艾条里的艾绒取出,一点点加入料理机,继续搅拌,最终成为可以捏成球的粘合度。晚上睡觉时,把它放到肚脐眼,用医用胶布贴住固定,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取出。
注意事项:
1.皮肤敏感对胶布过敏,可以用纱布叠好,周围用医用胶布固定,可以减少胶布和皮肤的接触面,如果对胶布很敏感,那就不要尝试了,可以用保鲜膜代替。
2.次日起床就取下来,最迟也要在10点前取下。不要贪心,贴太久反而适得其反。
3.小孩子是纯阳之体,不要贴,以免上火。
4正在上火的朋友也别贴,容易火上浇油,如果小孩子体寒非常严重或是我们大人易上火,但又上热下寒,想贴的话就在脚底涌泉的位置也贴上,可以起到引火下行,最好贴三天,停一天。
【脚底升温】
俗话说,脚暖全身暖,寒气一般都是从脚底进入的,像很多人不爱穿袜子,光着脚就在地板上走,这些都会导致寒湿之气进入到我们体内,所以脚部的保暖尤为重要。晚上睡前泡个脚,祛湿散寒身体好。水中加点中草药,健脾活血很重要。
这里给痰湿体质的朋友推荐几种泡脚用的中草药↓
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法半夏,燥湿化痰、消肿散结、行气开脾;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都是健脾祛湿,消肿化痰的草药,如果嫌自己配料麻烦,可以直接入手泡脚的足浴粉包。
『温胆汤泡脚粉』配料茯苓,陈皮,灸甘草,法半夏,枳实,竹茹一应俱全。
晚上睡觉配合大名鼎鼎的温胆汤足浴粉,跟夏天特别配。罗大伦老师也建议痰湿重的人多用温胆汤泡脚。有许多长痘痘、大姨妈不调的人用过后,也反馈有明显改善。
另外,温胆汤对于夏天肝胆经不通引起的头晕头痛、心烦、睡眠不好、胸闷、口苦、恶心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不仅改善上热下寒,还能化痰湿,提振阳气。
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就有了温胆汤的记载,可谓是调畅气机、祛湿化痰的千年古方。原方由法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组成,是调和肝胆、脾胃的常用方子,可以通降胃气,疏肝解郁,温阳行气,祛湿化痰,调畅全身气机。
原本这个用来喝的方剂,后来被医家调整成足浴包。对于脾虚有湿的人来说,脾胃的吸收能力还不如脚底的经络吸收的好,吃东西不如泡脚,让脚底的经络,把古方中的有效成分吃下去。没有了吃汤药的那种痛苦,还成为睡前最放松的一种享受。
好好泡脚,给身体除个湿,要长期坚持哦,切记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养生法,那是自欺欺人。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2招健脾理气的方法↓
【养生还阳卧】
姿势如下图这样↓身体自然着床,精神放松易入眠。
身体自然平躺,保持放松的姿态,胯关节放松,双腿弯曲,小腿向内收,两脚心相对,圈成一个环形。
脚后跟正对着会阴穴的位置(如果筋骨柔软,脚后跟能抵着会阴更佳),两手心放在小腹处,掌心向下朝着腹部。
这个姿势摆好后,闭上眼睛,心中默念[虚],用鼻子吸气,意想气聚于小腹处,再滚动到后腰,用嘴呼气,意想体内邪气随着呼气排出体外,每晚睡前练半小时即可。
很多人做的时候会感觉脚心发热,我们平时想得太多,这些气血能量都聚在脑子里,自然就睡不着,这个姿势会把气血往下引,坚持下去睡觉能踏实不少。
【仙人揉腹法】
推腹补气,健脾胃,中气足,养好气血。
道家的仙人揉腹法,能把肚子里的水气揉开,结节揉通,行气活血。
方法简单,重在坚持,每天两次。
预备势:在保暖的前提下,脱衣松裤,正身仰卧在床上,最好能够枕在矮枕上,全身放松,凝神静虑,调匀呼吸,舌抵上腭,意守丹田。
第一式:按摩心窝部
两手缓缓上提,在胸前,两手中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对接并按在心口窝部位,由右→上→左→下按顺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按摩 21 次。再从右向左逆时针按摩 21 次。
第二式:回环按摩腹中线及腹两侧
1.用两手中间三指从心窝向下顺揉,一边揉一边走,揉至脐下耻骨处为止,循环做共21次。
2.用两手中间三指从耻骨处分别向两边揉,一边揉一边走,揉至心窝部两手汇合处为止,循环做共21次。
第三式:推按腹中线部位
以两手中三指相接,由心窝腹中线部位推下,直推至耻骨联合处,共21次。
第四式:左右手绕脐腹按摩
1. 左手绕脐腹按摩:以左手由左→上→右→下按逆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
2. 右手绕脐腹按摩:以右手由右→上→左→下按顺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
第五式:推按左右侧胸腹
1. 左手做叉腰状,置左边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住;右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左侧大腿根处,连续推按 21 次。
2.右手做叉腰状,置右边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住;左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右侧大腿根处,连续推按 21 次。
第六步:盘坐摇转
盘坐势,先自左向前、向右、向后、按顺时针方向摇转 21 次;然后自右向前、向左、向后、做逆时针方向摇转 21 次。
以上就是健脾祛湿的方法啦,注重饮食少吃寒凉,做好保暖,每晚坚持泡个脚,时间久了身体的湿气会慢慢被排出的,摆脱“湿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