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

悦太极 4天前
晨孙鹏 - 众乐纪贰 浮生若梦

“顶头悬”在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练习中,是极其重要的身法要诀。此悬是虚悬,不同于过去读书人“悬梁刺骨”之悬,在意念上也不是全悉想“百会穴”,而是在百会上方头皮处与外界空气接触之点,与身体似挨非挨之非确切点。意念要清淡再清淡,以至于虚无。

为什么这样?

一方面,内家之整体松沉是一个辩证法。如果一味只知道盲目往下坐胯沉臀,求低桩低势而不是“顶头悬”,很显然,此沉非沉,而是垮掉了,脚腿填实,初有麻、热、胀、紧、硬、僵,后是气血滞胀不通,腰裆内在灵活性全无。反过来,顶头悬则是要求百会引领全身虚悬,头部以下会最大程度放松,腿脚空通全身松坠,则身如沉铅,常人憾之不动。同时,顶头悬使意念集中,全神贯注,无偏虞懒散之病。

另一方面内家整体合一的劲道本质上就是一个混元劲。所谓混元,在人身太极上的表现就是左右前后上下的完全同一状态。顶头悬就是为了实现上下同一而必须的要领。前面谈到,脚腿不空松,内劲不能通过脚腿上行到腰胯以至头部与各梢节(注意,内劲从物理上是由骨间架以无时间差无时间过程方式传递的),则无“整”可言。而没有顶头悬,脚腿永远也不可能空松。同时,这是实现头部顶梢与脚根同一的最佳要诀。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练习的偏差,比如意念太重,精神紧张,加之平时工作压力大,许多人由于不能准确地把握“顶头悬”要领而出现脑部发胀的现象。以至于许多练习太极拳多年的人(甚至已经可以算是高手的人)仍然会死于“脑溢血”。当然,这样的病还有许多,如脑血栓、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硬化等等。如果认为练习太极就会得这些怪病的话,那当然是对太极拳的重大误解与污蔑。实际上,太极拳的松与静有利于降低血压,当然就会有利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但是,如果对“顶头悬”的要领理解出现偏差,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为此,必须正确地理解“顶头悬”。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太极基本桩功、劲法及基础  二维码进入

另附:

“顶头悬”,语出《十三势行功歌诀》中: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间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内功经》说:上提玉楼,提玉楼者,耳后高骨;形意拳有:熊有竖项之能;王芗斋先生云:大石压顶之感乃项直顶竖之功;普通拳师所教:收颌、虚领上顶。

“顶头悬”是拳门各家共有之要点,属于身法中的问题。

太极要领“顶头悬”

由上述所述可知,“顶头悬”是拳门各家共有之要点,属于身法中的问题。

传统拳术身法要求:人身天地乾坤定位,头圆象天,足方似地,腰为人才;腰下松胯,溜臀,腰上拔背,上至百会穴,下至会阴穴,成身弓弓背开张之势。百会至会阴一轴上下贯穿,乃身弓之弦。

要成此身弓之势,身体必然要做调整,上有虚领顶劲,下有尾间中正,再配合含胸、气贴背、虚胸实少腹、沉肩坠肘、曲指坐腕、疾步坐马、身置两腿中间,劲势前三后七诸法,全身之法就齐备了。而“顶头悬”,则是对虚领顶劲状态的描述。

然而上述各家所论,虽皆是“顶头悬”之意,但又未对其精义详解,以致往往使后来的习拳者不知遵从何法为是。而欲达“顶头悬”之境,要先明白此三字之义。为了叙述方便,首先从“头”字论起。

“顶头悬”三字之意

头,在全身乃诸阳之首,起着全身虚灵动变的领气主导作用。古拳谱《易筋经·论头》中说:“头圆象天、为诸阳之首,为聚髓之海,为任督交会之所,统领一身之气,阴阳入扶全视乎此。此处合则一身之气俱入,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气之结聚落点有一定之处,不可不知”。此说对头的作用论之甚详,其关键之处即一“合”字,也就是头的位置要摆正,头不正,则一身不正;头正,则一身自正。那么,头圆象天,处于什么位置才是正呢?这就需要再论那个“顶”字了。

顶,即头的最高点,亦可称为“绝顶”,只有使这一“绝顶”处于一身之最高点,头才可以谓之“正”。而这一最高点,按传统拳术身法的要求,则是在“百会穴”的位置。故“顶头”之说,就是将百会穴置于站立时头的最顶端位置,印平常所说的“微收下颌,虚领上顶”。此处的“虚领”,就是颈项的放松,才能做到将百会自然地放置到头的最上顶位置。“玉楼上提”、“项直顶竖之功”等等,所论虽文字有别,然其意思相同,关键在颈项“虚领”不僵,自然能做到百会穴置于头之最高顶点。

而把百会穴置于头之最高顶点的“顶头悬”,必须与“尾闾中正神贯顶”共同考虑。此处尾闾是明说,暗指会阴穴。会阴穴,按传统拳术说法,乃藏精之所。百会穴由于虚领顶劲而置于头之最高点,表示头自中正。会阴穴由于尾闾中正,乃身法中的最低中正点。百会、会阴一阴一阳,上下遥遥垂直相对,成身弓之弓弦,表明“身弓蓄势”已备,丹田气海即在此子午垂直的中轴线上。丹田内的纯阳之气,乃能上至百会,下达会阴,即下通精所,上达神舍。古拳论认为“神者,一气伸而明者谓之神”,故知“神即是气,气即是神,神气本一”,故此可知只有“尾间中正”才能“神贯顶”。故前人有云:内气升至百会,全身轻灵如羽;内气沉聚会阴,全身沉势如山”;古拳论云:“全身由一神领起,则无懒骨。”

由以上分析可知,神贯顶和顶头悬的“顶”字,都是头顶之顶的名词,非顶力之顶的动词,那些虚领顶劲、项直顶竖之类,其顶字亦是名词之意。

上述所解,只是明确了“顶头”二字的意思是将百会穴置于头部顶端位置,表示头的中正,然而仅仅位置摆正确了是不够的,还要讲求头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处在这个位置上。在这里,关键是一个“悬”宇。

什么是“悬”,悬什么?有说百会要悬,有说身如绳悬,恐怕都未必准确。传统拳术所说的内气神贯顶和外形的顶头悬,皆是松静自然的虚灵功夫,皆属用意,非是用力。

将百会穴置于头之最顶端位置,表示头自中正。而头中正,尚需颈项虚灵松静,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一是便于内气运行,二是在较技攻防中,头不动,面身子自能左右转动敏捷,可有身法横竖奇正任意变化之用,故知谱中“满身轻利顶头悬”之语,更有深刻含义。而要达到此境,则要求颈项松静虚领,若有似无,头如悬空而置,此即“悬”之妙义(汉语中“悬”字多义,悬挂之“悬”,是借助于绳子之类使物体附着于某处一点或几点;而悬浮之“悬”则是悬空,无所依倚的意思。在此提及,并非是咬文嚼字,因为细细体会,两者确实是有区别的)。

初习练功,虚领顶劲也好,玉楼上提也好,项直顶竖也好,都是先完成将百穴置于头之最上顶端部位,做到了,便是表明“头已中正”了。但全身的僵拙之力未退净,尚不能做到满身轻灵便利,故不会出现“顶头悬”的艺境。当全身能做到满身轻灵便利时,全身僵拙之力几乎退净,自然出现头在颈项上悬空而置的境界。达到头在颈项上悬空而置的境界时,自然全体透空,玲珑透体、无有一丝杂气搀入其中,已然进入上乘艺境了。

然“顶头悬”三字,有说成“头顶悬”的。三字不错,但排列顺序不对,恐怕会出现将“头顶悬”之“顶”字,误理解成动词的,则成“头顶之势”,引出头用力上顶之错误练法,会造成危害身体的不良后果。在此特别提出指明,最好用“顶头悬”,莫用“头顶悬”。通读《十三势歌诀》,有“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之语,可见“顶头悬”之练法,亦在用意调整,非在用力。如果“用力”,已入旁门,功夫未得,反害自身,此种例子举不胜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