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天工开物》命名的思考,看中国古典哲学智慧的内涵!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其实这正好是对“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完美阐释,“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智慧的核心观念,是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

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1892-1963)先生在《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942)一文中指出:“'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因之,“天工开物”强调人与天(自然界)相协调、人工(人カ)与天工(自然力)相配合,通过技术从自然界中开发出有用之物。

整个文明史表明,人与自然界相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配合,通过人的技术技巧不断从自然界开发有用之物,对促进物质生产、发展文化、保持生态平衡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违背这些,便会产生恶果。而《天工开物》第一个表述了这种优秀的哲学思想。

所以,《天工开物》的命名,恰好切合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如果有本书叫《人工开物》,那作者可能就是西方人了。再延伸一下,想想中药和西药的区别(中药是自然所生,西药是人力所造),不也是如此吗!

(0)

相关推荐

  • 坤鹏论:柏拉图的著作原本只是为了普及哲学?

    放眼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大凡早期的关于思想的典籍都以对话形式出现,比如:希腊和中国,印度的很多佛教经典也如此. --坤鹏论 一.对话 坤鹏论之前曾讲过,哲学家如果加持了文学天赋,那简直是不想出名,不想 ...

  •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宋应星原本是一介考生,五试不第,后感于" ...

  • 从一件汉服,看中国古典服饰美学的流变

    提到中国古典风格服饰美学,旗袍.唐装早已深入人心,大众对于汉服却知之甚少,从对"汉服"概念的混淆,到汉服结构的名称,都缺乏一定的理解,更毋需说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了.所谓"汉 ...

  • 【城·思考】中国审美哲学对城市美学的启示

    原创 蔡峻 城市怎么办 2016-02-17 当下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而"千城一面"的问题也比比皆是,城市丧失特色.缺乏文化的原因之一在于对城市美学的忽视. 上世纪30 ...

  • 从吃上看中国的养生智慧

    现在流行许多从国外传过来的所谓健康饮食方法,比如减肥人士抗拒摄入主食,健身人士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结构等等,但其实我们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饮食方式里,就蕴含着许多的养生智慧. 让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二. & ...

  • 英国人:近距离看中国古典音乐变革

    英国人:近距离看中国古典音乐变革 原作者 / (英国)诺曼·勒布雷切特 (Norman Lebrecht) 翻译 / 林楠 现在,欧美的音乐学院纷纷跑到遥远的东方,不顾一切地向中国营销自己. 在一列从 ...

  • 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去看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与发展

    艺术研究. 2016,(01)   作者:杨磊 摘 要:本文尝试对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在中国各个门类艺术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的简述,从而提出了中国古典舞剧目的创作与发展应该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去继承.借鉴, ...

  • 今晚19:30,到【CCTV NEWS】看中国学者的“智慧医疗”大碰撞

    什么是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能否解决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它能否帮助我们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中国医疗大数据的建立目前是怎样的情况? 普通医生能用大数据来干什么? 智能医疗对医生职业有哪些影响? 中国 ...

  • 《天工开物》一书堪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为何却被清朝禁掉了呢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 ...

  •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内涵](诗论)

    花木,千姿百态,其色彩.风韵不仅给人以美感,在人们心目中还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 1.以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

  • 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就在这两个字上,注意不要歪曲!

        如果把哲学比作一个人,整体而言,中国古典哲学的性格是温和的,是谦谦君子,提倡不争,追求高层次的和谐.      <论语>中讲述一则小故事: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讲:&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