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11)
如何依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规定等进行课程开发呢? 有许多学者对此作出回答。郭元祥( 2001) 提出以自然、社会、自我、文化与人复合的四大领域为主线来开发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有研究者( 张华,2007; 李树培,2008) 系统论述了从自然维度、社会维度、自我维度这三个维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就自然维度的开发而言,引导学生从事具备德性的自然探究,主张三个视点的课程开发策略,即“在自然中”的自然探究、“关于自然” 的自然探究和 “为了自然” 的自然探究。就社会维度的开发而言,课程内容包含学生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以及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出人际交往本身、参与和反思社会生活、在社会探究中体现移情性与伦理性等重要的开发策略。就自我维度的开发而言,关注任何一种事物、现象、事件中的“我”,主张自我本身就是一个生活世界,是丰富的探究资源,在关系中确立和完善自我,注重反思性探究。张嘉 ( 2015) 则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可以套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为载体,整合活动课程形态等,形成一种整合开发的课程开发范式,例如,林贵胜 ( 2017) 在实践探索中将校本课程、创新思维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创建而成的课程新形态———创思教育,真正的做成一种“课程可持续开发范式”。张建平 ( 2005) 提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核心作用、学生的关键作用和学校的自然作用,并积极利用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设计出一套详细的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序,并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对中小学校及教师等在课程开发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作用。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研究者 ( 周少明,2015) 提出利用基地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 依托于基地项目和场地,划定活动领域,设计主题活动,以探究体验为主旋律,实践课教师从旁辅导,突出基地特色来进行课程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研究包括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设计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研究。钟启泉( 2007) 从课程内容上关注课程的整体设计,旨在确立双重课程,并提出这一双重课程设计时应体现出的两个原则,综合体现出“生活世界”的价值和寻求生活活动与学科学术的联合交融。张华、仲建维 ( 2008) 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设计要点,一是学生的活动要素: “讨论”、“现场活动”、“反思”与“表现”; 二是教师的指导要素: “倾听”、“观察”、与“引导”。万伟 (2012) 依据多样化教学任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划分为: 选题指导课、中段指导课、信息整理课、成果展示课,阐述了多种课型的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策略。还有学者 ( 张华,2002; 景小霞,2017)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进行实验研究,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创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别提出整合研究性学习等四大指定领域的课程设计思路,和跨学科融合、跨学科团队调研、多主体参与的课程设计思路,进一步建立起跨界融合的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发展之间的有效转化桥梁。
侯伟浩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进展与反思》 2019
教师开发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些什么?
(一)学习领域要体现完整性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内容首先应该体现完整性。所谓完整性,就是学习内容、活动方式、课程目标要全面落实。就学习领域来说,要覆盖学生完整的生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领域要全部涉及;就活动方式来说,要包含国家课程纲要规定的各种方式,考察探究、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社区服务等一种不少;就课程目标来说,课程内容要能达成多维的目标要求,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方法目标、知识目标要全面体现。完整性体现了课程的规范和严谨,是国家对课程的应然要求。
(二)内容编排要体现序列性
序列性是指课程内容之间要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在横向上,内容之间是并列的,反映的是各领域的内容在编排上的落实,不能重复和片面,但根据可接受度体现深浅变化;在纵向上,内容有层次和坡度,体现学习内容的阶段性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认知特点。序列性是根据学习不同阶段和学生年龄特点来确定的,体现了教育科学的内在要求。
(三)内容选择要体现教育性
教育性是对课程内容的方向性要求,即学生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师要按照“两个核心”的要求进行选择,体现“实践育人”的要求。因此并不是什么内容都可以拿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按照活动内容教育性的要求进行甄别和选择。
叶荣根 《建章·研法·制衡——试论基于项目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20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必须回答好如下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2、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
3、怎样有效地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怎样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践中选择探究课题为主,主要涵盖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个层面。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具体的课程目标,充分把握学生学习课程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第一,严格遵循研究性学习特点及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运用各种相关的知识,通过亲自观察、实地调查、收集信息和科学实验等方式对课题加以探究、研究的学习活动。而研究性学习则是以选择自己热爱的且对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专题进行研究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充分了解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如各民族节日的发展起源,节日本身的文化特征和习俗等。第二,根据泰勒原理,具体分析学习经验的选择与组织方式。学习者通过建立自身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来获得学习经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以从本身的学习经验入手,对课程内容产生新的理解,创造出新的形式,最终产生新的认识并获得心理及行为的满足感。
潘奕好 《“中国节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设计研究》 2019
加强课程整合,构建课程链
1.科学整合相关课程
要想实现课程整合,首先应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一门推进了十七年都没有完全成功的课程,说明课程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应该考虑整合、优化指定领域的内容,把更多的选择权下放到学校,让学校因地制宜,一方面缩减指定领域内容。另一方面,巩固提高非指定领域中的成熟项目。把那些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积淀,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办学特长开展的活动类课程,进一步规范、提高。
其次要搭建专门的教研平台。教育主管部门,要搭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研、管理平台。为课程整合指明方向,拿出思路。学校要有对应的教研、管理平台。可以效仿语文、数学等学科,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或者备课组,专门研究如何进行课程整合。
2.完善课程链
还要完善课程链。一是要完善指定领域课程链。对于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开设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既要明白国家的大目标,清楚地区的中目标、还要细化学校的小目标,做实学生身上的具体目标。要对课程开设过程进行跟进式督查与指导。要时时刻刻关注课程的执行是否在指向既定目标,决不可偏离方向。还要及时进行准确、科学、合理的评价。评价既是为了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是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是要完善非指定领域课程的课程链。当前,各个城镇初中校在非指定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还很少有学校从课程的高度去整理和规范,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过去经验积累,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因此,学校要注重从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估四个维度去规范这部分课程内容。以社团活动为例,开学初应该组织学校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就本学期要开展的社团活动写出总的课程目标,还要写出分科的目标,比如十字绣的课程目标、太极拳的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制定详细而又科学可行的课程实施计划,整个学期过程中,组织师生,认真实施,临近期末,学校要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估验收工作。
三是要因时因地制宜,将指定领域内容和非指定领域内容整合在一个大的课程链中。比如,可以把足球社团的成员们组织在一起,通过网络、书籍、访谈等办法,完成一个“校园足球振兴课题研究”,这样就把指定领域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和非指定领域的足球社团整合到了一起,把两个独立的课程体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整合生成了一条全新的课程链。
高智 《城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研究》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