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一字】说“年”
提起“年”,每个人都能想起很多与“年”相关的。不同的民族里,迥异的文化中,西方有圣诞节,而我们有春节,“年文化”可以说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期简单说说我们的“年”吧。
要说我们文化中的“年”,是绕不过这文字层面的含义。《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於兹洛。”古人通常用“有年”指称丰年,张守节正义曰“有年,谓丰熟也。”东汉许慎《说文》有云“年,谷熟也。从禾,千声。”甲骨文中“年”意为稔熟,容庚《金文编》云“年,从禾,从人,人亦声。”于省吾在《甲骨文文字释林》中说道,“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因其指谷物收成之时,“年”便和时间挂上了密切的关系。《尔雅·释天》记载:“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郭璞注云“虽,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邢昺注疏亦云“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诗·豳风·东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如此便知,“年”由谷物成熟进而代指时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岁”可以表达岁星一周所用时间,在时间长河中,逐渐“年岁”并称。
关于“年”,古人有很多故事,流传已久的“年兽”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年三十”,也叫“除夕夜”,这也是和一个古老传说连在一起的。今日过年之时贴春联、放爆竹等习俗,也是源自这些个传说。不过,传说归传说,过年的热情从古至今是不变的。“过年”在我们文化里是团圆的象征,这一天里各行各业的人纷纷与家人相聚。现如今我们的年文化在国际上已经独树一帜,而被全球人所熟知,每年的这个时候,几乎全球人都慢慢地过我们的“年”。当然,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地位提高的结果,文化的传播总是会随着政治的传播而传播,自古亦然。当下,有关我们的文化也好,汉字也罢,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这当然是自豪的一面,也是我们该警醒的时刻,警醒以后的日子。
新年第一天,农历通常称为“春节”,距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它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这一天人们借此酬谢诸神来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如今“过年”,其习俗可谓之多,同时又新添了一些新的习俗,比如春晚便是新民俗之一。除夕晚上,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春晚聊着天,逐渐成为“过年”新习惯。纵然每年春晚节目可能会不好看,但那也不影响春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因为最重要的是,春晚成了家人、朋友讨论和吐槽的对象,也成了家人难得在一起说说话的纽带,不知不觉地,时光游走,留下了彼此宝贵的交流话语。特别是微信等新技术的普及,老少齐参与,更是赋予了春晚新魅力。
回想起小时候,儿时的我,特别喜欢过年,因为过年了,有新衣服穿,有红包拿,可以和很多小伙伴一起玩。随着年岁渐长,过年的感觉却越来越淡,这也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甚至有的人不主张过年。为何会如此呢?有人说,过年已经从物质短缺时代的消费主义模式,转变成物质充裕时代的人际关系模式,讨厌复杂人际互动的人,自然就会讨厌过年。也有人说,如今的过年已然成为集中体验和考核的时刻,每逢过年内心都是极其忧虑的时刻,有道是“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这些说法,自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究其原因,或许还是和我们的心境、社会的变迁有关,心境变了,社会变了,年味什么的自然也就不同了。或许还因为过年已经成为各种拼人情、讲关系的时刻,往往会让人们不堪其扰,特别是在我们这个素来重视人情关系的国度,更是如此。虽然现在都倡导简单过年,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就避免的。有时想想,人这一生,有那么多的无奈之处,想避却没法回避,心里又增无限感慨、感叹。有时还想,人有时候要是真能置身事外该多好,但这也只是一闪念,回到现实还得勇敢面对。也许我们不用如此悲观,过年永远是一个习俗,至于它会变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拼人情也罢,讲关系也好,终究那些个事,除了烦扰人心,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世上行走能轻轻松松的也是不容易的,且行且珍惜吧!
值此新年,谨以此文愿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