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第三十二讲 《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
今天探讨的是意识相关的话题,阅读的书仍然是丹内特的著作.
这本书不厚,大概160页左右,分为六章,我看了四章,颇有收获。之所以选这本书,是承接上周的读书分享,上周谈的是自由的进化,其实讨论的主要是自由意志的问题,自由意志与意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本书讨论的是意识的问题,书中并没有对意识的本质,产生的机理给出现成的答案,但有许多有趣的思索。作者在序言中开宗明义:作为哲学家,而不是科学家,擅长的不是回答问题,而是善于设问。
并且说这不是自我贬低,而是非常重要的肯定,因为提出更好的问题,打破旧的设问习惯与传统是人类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这一宏伟事业中非常困难的一部分。
我个人是比较爱好哲学思辨的,在澄清思考方面,我特别喜欢的是分析哲学,分析哲学特别强调意义问题,这里的意义不是人生的意义,而是语词,语句的意义。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对许多古已有之的哲学问题持批判态度,认为那些属于伪问题。甚至认为我们应该询问的问题要在我们的经验范围之内,对于经验范围之外的要学会保持沉默。
他是用这样的态度来应对关于对于上帝万能的质问的。在上周读书分享的时候,我提到过一种对于上帝不存在的归谬式论证,上帝具有万能的特性,那请问它是否能制造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在上周分享之后,刚好看到了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对这个问题的回复,我摘录如下:
读者 示兄川页:
我听说过一个逻辑上的悖论,叫做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就让上帝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请问这个悖论用在我们的课程里,应该怎么样进行解读?
万维钢
我觉得非得设定上帝万能,这是基督教早期为了吸引教徒而给自己挖了一个坑。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低估神学家的解释能力,这个悖论并不足以动摇人们对上帝万能的信仰。
托马斯·阿奎那的解释是,上帝万能,那也是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是万能的。上帝再万能也不可能画一个“圆的正方形”。而既然我们承认上帝万能,那么基于逻辑,就不存在什么“上帝举不起来的石头”,所以所谓“上帝能不能制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这句话根本就不符合逻辑,所以也就无所谓能不能。
而笛卡尔的解释则是上帝真的可以做任何事情 —— 包括不符合逻辑的事情。你认为这是一个悖论,那是你作为人的思维局限性。上帝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你不要用人的思维去揣测上帝。
还有很多别的解释。我觉得你值得了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解释。维特根斯坦说,像“全能”啊、“上帝”啊这些事物,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外,那么我们的日常语言,其实是无法描述这些事物的。到底什么叫“全能”?语言无法精确描述。而如果你连精确的定义都没有,又何谈悖论呢?
总而言之,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宗教。有些莽撞的无神论者以为单凭自己的小机灵就能击溃宗教信仰,那是无知无畏。
*
-------------------------
分析哲学这种较真的态度,我特别喜欢,这对于破除对权威的迷信,摒弃那些大而空的概念非常有帮助,这样的概念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特别多。
对这些概念的追问,甚至可以用一个思维模型来应对,叫做询问五次为什么,连续问五个为什么,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更深刻的原因,让我们看到自认为天经地义、不言自明的假设,当我们真诚面对的时候,会发现不一定是那么回事。对于概念真实、落地的想法与初看时模模糊糊的印象差别很大。
在思维方法上,我特别喜欢的一位作者或者说思考者是李天命,他写过好几本书,其成名作是李天命的思考艺术,我读过一遍,他将自己在这本书提到的思考方法命名为思方学,他的学术背景就是研读分析哲学出身。推荐各位一读
好,回到今天分享的《心灵种种》这本书,这本书思考意识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关系重大,而不只是满足我们哲人般的好奇心。与什么相关呢?与我们的道德责任相关。
如果说自由意志问题关涉到我们对于自身的道德责任,我们是否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那么意识问题,则与我们对于他人或他物的道德责任相关。何出此言?
原因在于对于没有心灵,缺乏意识的生物我们的道德责任是比较小的,因为它们尽管也会有疼痛的感受,却不会感觉到受苦,它们更像没有生命的机器人,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类。这样的看法很有意思,与佛家讲的是有矛盾的,佛家讲不得杀生,蝼蚁尚且贪生偷生等等,但我们知道杀死一个人与杀死一只蚂蚁,所负有的道德责任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背后的原因何在?
尤其是关于宠物的心灵问题,猫,狗它们如果有心灵,有感受,有意识,那么对他们的杀害,烹煮,食用就会很不道德,这就是动物权利保护者的看法,他们觉得人类的感情可以移情到猫狗的身上,猫狗通人性 ,他们不应该被食用,于是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尤其在吃狗者与护狗者之间
我个人对狗是无爱的,小时候被狗咬了五六次,每次都要打狂犬疫苗,麻烦得要死,所以对狗是有一定的恐惧心理的,也没有养过宠物狗。有一段时间,住好友家,好友养了一只宠物狗,那时克服恐惧,与其同处一室,倒是体会了狗通人性是怎么回事。
对于狗的矛盾心理在小区中也时常出现,主要是遛狗是否拴绳的问题。对于狗是否具有心灵,权利是否应该受到保护,应该受到何种程度的保护,我看过清华教授赵南元先生对此给出的立场鲜明的论述:
他写过一本书《认知科学与广义进化论》,非常有名,在新语丝上发表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就是论述动物权利为何应该缓行,人类福利至上的观点,他的文章我当时看了,觉得挺雄辩,非常有说服力,逻辑自洽。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看到他的如下几篇文章:
1,赵南元 :动物权利论的要害是反人类——评邱仁宗《动物权利何以可能?》
2,赵南元:谁来代表动物权利
其立论的核心就是动物并没有意识,没有心灵,没有受苦的感受。
而且意识问题的重要性不仅是与动物权利有关,也与堕胎有关,美国现在有些州实行非常严格的堕胎法案,甚至是强奸致孕也不允许堕胎,引起了强烈的反弹。而堕胎的伦理基础也是因为胎儿在发育到某个时间段之后,被认为是具有意识的生命,堕胎也因此被认为是谋害生命。
但相对来说,对于堕胎不那么严格的地方,他们依循的法理也是相同的,只是对于什么时候开始算是生命则有不同的看法。至少刚刚形成受精卵的时候算不了生命,但到底在哪个时间界限之后就算是有了心灵的生命,则并没有定论。
这是心灵问题与现实相关系的地方,对于我们自身的观念则更关系密切。意识能否通过进化产生?还是有特殊的非物理性的存在,像灵魂等才使得人具有了意识?意识和物质本质是一回事吗?还是二元的关系?如果是二元的关系,它们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些问题吸引着人们,让人们深入思考,不仅出于智识的兴趣,而且出于对于未来的关切,譬如《生命3.0》,未来通用型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万维钢老师看来关键之处在于人工智能能否产生意识。
笛卡尔持有的是二元论,认为意识与物质都是独立存在的,各有各的规律,所谓我思故我在,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等等。
作者丹内特是坚定的一元论者,认为并不需要超越物理规则的意识存在,我们人类的意识或者说心灵其实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就像我们的眼睛等各种器官一样。
万维钢老师在一篇精英日课中,也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颠覆了我对于物质,意识的常规看法,认为我们并不了解本体论的物质是什么,我们了解的不过是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关系,并且倾向于认同物质的本体与意识相同,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
我摘录一些这篇精英日课的段落:
真实世界 = 抽象关系 + 实体
真实世界是抽象关系的实体化。这个说法很直观,但是如果我们深究真实世界,一直落实到物理学的层面,一直落实到电子的尺度,我们就发现这个说法可能有问题。
所有的物理定律,都仅仅描写了电子遵守的抽象关系而已。物理学从来没有谈论过电子的“实体”是什么。
抽象关系是完全数学化的,是软件。那硬件是什么?
电子是什么呢?泰格马克认为电子仅仅是一个数学结构 —— 就好像数学里的“立方体”一样。一个抽象的立方体只有数学结构,和数字2一样,没有实体,完全是软件 [1]。
你伸手摸一摸身边的墙壁,你能感受到墙壁的硬度和温度,有一种很实在的质感。可是在物理层面,你的所有感觉都只不过是电磁相互作用而已。电磁力在宏观体现为一种分子间的斥力,让你的手不能穿墙而过;组成墙壁的物质的分子的热运动决定了墙壁的温度。而所有这一切机制,都只不过是数学关系。
你以为你感受到了墙壁,其实是数学关系决定了物理行为,物理行为决定了化学信号,化学信号传递到你的大脑而已 —— 这些都只不过是软件!
硬件似乎根本不重要。也许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计算机模拟之中 [2]。
“硬件不重要”,和硬件不存在,应该是两码事。如果我们生活在计算机模拟中,那又是哪台计算机在模拟我们?那个计算机的硬件是什么呢?
你可以说硬件不重要,但是你要说硬件根本不存在,那问题可就麻烦了。
如果硬件根本不存在,那就意味着这个物理世界,包括我们和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只不过是早已存在、一直存在、而且永远存在的数学形式。
这个道理你可以这么理解:就算没有任何硬件,也存在一个抽象的数学世界,而在那个世界里 2+2 也等于 4。数学独立于硬件存在。
或者说,我们的存在,只不过是数学意义上的存在,我们跟数字2一样,也是纯逻辑的存在!
真实世界 = 抽象关系。
也可以说,如果根本没有硬件,就意味着所谓真实世界,只不过是个幻觉。
真实世界里的物质,除了代表它们的结构和关系的数学性质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实在”,这是一个困扰哲学家好几百年的问题。牛顿同时代的数学家莱布尼兹就已经开始问这个问题,到后来的哲学家罗素,一直到今天的众多哲学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被称之为 —— 关于物质的“难的问题”,英文叫“the hard problem of matter”。
如果你像泰格马克一样认为根本就没有什么“硬件实在”,一切都仅仅是数学形式,那么你可以说真实世界其实是个幻觉,没有什么实体。
但如果你认为真实世界里的物质除了数学性质之外,还有实体,那么现在哲学家的看法是,这个实体,跟我们常说的“关于意识的’难的问题’”有关。
我们讲泰格马克的《生命3.0》和赫拉利的《未来简史》的时候详细分析过意识的难题,也就是,意识这个东西,作为人的一个纯主观的感受,到底是什么?答案是它应该是一切物理规律 —— 也就是数学性质 —— 之外的某种东西。
而既然物质的实体也是数学性质之外的某种东西,现在就有很多哲学家把这二者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其实是同一种东西。意识就是物质的实在。表面上来看,你可能以为大脑的结构是硬件的,意识是软件的 —— 但这么一分析,我们发现很可能大脑的结构是软件的,意识才是硬件的!
这个理论,叫做“两面一元论(dual-aspect monism)”,我看有些中文论文翻译成“一体两面论”、“两视一元论”。所谓一元,就是构成我们大脑的、和构成物质世界里的其他物质的,是同一种物质,说白了就是人体内没有“灵魂”之类的特殊物质。所谓“两面”,就是这个东西既构成了物质的实在,又提供了意识。
---------------------------
回到心灵种种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指出,我们对人类的心灵与对于他物的认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对于人类的心灵我们的认识是从内而外的,我们比任何其他人都更能体会到我们具有心灵,我们具有意识这个事实。
而对于他物,像我们具有大脑,我们具有肾脏等内脏,我们的认识则是自外而内的,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大脑与内脏(大多数时候),但是我们听他人说起,我们看到他人的大脑与内脏,我们甚至看到别人为自己做手术时拍摄的我们的大脑与内脏,我们推断我们是有大脑与内脏的,我们依据的是道听途说。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如下几个概念:
1,意向性,在哲学的意义上,意向性就是关于性或者说关涉性。如果一物的活动以某种方式关涉到另一物,它就表现出意向性。换句话说,表现出意向性的一物包含对他物的表征
2,内涵intensionality,是语言的特征,它不能直接适用于任何其他种类的表征系统----照片,地图,图表,“搜索图像”......心灵。内涵反映了人类具有的语言这一表征系统,可以无限定地进行精细区分的能力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如下三点,也将是我们语音分享的内容:
1,三种看待世界的姿态:物理姿态,设计姿态与意向姿态
2,意向性与关涉性,指称透明性与指称晦暗性
3,心灵的设计与自我反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