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业:学生聚会感悟

近年来,原商都中学的学生们频频聚会。每次聚会,都会见到许多离别数十年的学生,他们虽然老了,但打开记忆的珍藏册,曾经青春的容貌,还是能渐渐地与现在的他们联系起来。逢到这时,我的感情的潮水便奔涌不止!

四、五十年的漫长路程走过了,时代究竟给予了这一代人什么?他们缺失的是什么?得到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失去和得到?归结起来,还是那句话,时代造就人。无论谁,都离不开历史的冲刷和淘洗。在时代的急流澎湃中,尽其所能就足了,个人没有或很少能够自由选择什么,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自然不会太多,大多数人还是普通的劳动者,名人名家只是少数,平凡者是多数。这是社会发展应当遵循的规律,教育也一样,总是在不平衝的发展中前进,培育出人才绝对会有区别。我们既赞叹少数杰出人材,更赞美大批普通劳动者,因为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这一代人,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蹉跎岁月的磨练,铸就了他们那一代人的胸襟和品格,这便是登高远望,豁达大度,朴实、诚厚、吃苦耐劳。

他们在曾经的年代里磨砺,在糠菜半年粮的日子里成长,可以说经受了各种锻炼,受到了各种考验。在平凡的岁月里,坦然地面对人生,为共和国的发展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是我最佩服的一代学生。我和他们在不同年龄的层面上,沿着同一条路,一起走来。虽然看问题的视觉不同,感受也有所区别,但情感是共同的,也是相通的。

今天,让我常常回味的是,那段难忘的的学校生活,与凝聚在其中的师生情谊。这个情谊,是他们在学生时代,由老师们给予的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铸就的,是老师们以身示范,身传言教的结果。几十年以后,当师生们重新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忆及当初受到各种教育,和这些教育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影响,深深地感受到,正是这种影响,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一直踏实地走到今天。

期间,大家清醒地意识到,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永远不能丢,这种教育贯穿于五千年中华文化而无终极,它是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内核。丢失内核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牢牢地把握。同时,也让我进一步明白了,还是知识越多越好。当年,我们当教师的一心想多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这种无私的给予,既包含了做教师的良知,也是教师学识和功底所使然。

当然,师生相聚,大家忆及更多的是,四、五十年前,教师给予学生的知识和道德教育......我们在有说有笑中,也不乏伤感。过去虽苦,已经过去了,现在甜,却已日渐西下。只有珍惜为重。看着今天的这些学生们,我最强烈的感觉仍然是,秉承中华传统美德,抛弃东西方文化或经济碰撞产生的、不和谐的东西,批判形形色色的对教育的不利倾向,应该是一个始终坚持的课题。以德育德,是人才培养的灵魂,换来的是学生更多的尊重。当然,知识的传授,绝对不可忽视。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授道解惑,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具有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学识储备,还得会“授”会“解”,苦练基本功。

记得一位同行讲,要做一位好教师,起码要做三年基本功。一年憝悉教材,二年吃透教材,三年驾驭教材。仅掌握教材就需要磨砺三年。这样,才能将教材转化为营养,通过传授,让学生吸收。倘若学生掌握了知识,会运用知识和技能,那么,他们的心田就会渐渐丰满起来。学生成长,老师高兴。而要做好这些,离不开教师的良知、道德和知识修养。事实说明,做教师容易,做一位好教师很难。回首昔日的校园生活,我们确实尽心尽力,把我们的所有,全力给予了自己的学生,甚至一点都不剩,尽管这样,有时还觉得不够。给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是一种良知的驱动,是一种道德的奉献。今天,我们与这些学生们重逢在校园,站在他们中间,心里涌动着的除了一股浓浓的师生情谊,还有一种做教师的骄傲和自豪感。因为我们曾经为他们付出过,关爱过他们,呵护过他们,在他们成长的路途上,有我们的许多汗水与泪水。

现在,无论他们是将军、专家、教授、导师、作家,还是普通百姓,也无论他们身居国内还是国外,他们的心里都装着我们。依稀记得,当年,曾经给过某个学生一点经济支助,挽救了他的辍学,今天都觉得欣慰;想法促成了一位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复读,一直让我感到庆幸;为学生补课,踩着月光回家而无悔;为师生共同排练节目“居里夫人”、“青春之歌”而欢欣;为编写《草本植物志》冒着酷暑在西山采集标本而愉悦;为学生高考突击夜战而兴奋……

每每想到这些,记忆的闸门便会立即打开,跟着,那些激动的场景在我眼前徐徐闪过,这时,我便会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中,为自己找回些许安慰。我为自己曾经给学生们办过一些小事而感到兴奋,也为没有办好的一些事而感到遗憾,这些“陈年旧事”,往往在聚会时会被提起。往事虽如烟,但并不完全如烟,有些东西会镌刻在心里,永不褪色。苦涩和欣慰,欢快和惆怅,艰难和舒心,在一一向我诉说。聚会,通过老师和学生们的回忆,像一把把木梳把过去的事情都梳理得清清楚楚。

这让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的内含便是诚实加关爱,教师不光是教师,还要做学生的亲人和朋友,这样,才会在他们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一串经常闪耀着火花的印迹!寻常,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沉浸在“春茧到死丝方尽,腊烛成灰泪始干”的享受中,默默的,无言的享受,是一种最美的享受。时至今日,我想对我的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一定要保重身体,常回家看看;孝顺老人,多关心下一代。与此同时,我也深深地体验到,耄耋之年,竟然有那么多桃李环抱,可见我是一个最幸福的人。

如今,我更明白了教育的宏大意义,以及作为一个教师美好的人生价值。现在,我与我的学生多数都已步入了老年阶段,虽说夕阳西斜,晚霞也有光辉,而且因为各自的拥有,显得格外灿烂。何况,用奉献与无悔划过岁月的地方,每一道印迹里,留下的,都是一种永恒的慰藉与怀念,还有骄傲。于我而言,我一生从教,搞了一辈子教育,拥有那么多学生,他们都为共和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有的甚至是杰出的贡献。我自感足矣。学生有更多激动的感言,正如高中十八班聚会  ,里快执笔诗一首所云:

挥手惜远别

不闻杏林喧

丙申得聚首

流景已摧颜

远树衔落日

断弦续满月

诉与鎏金白(同“杯”)

吾侪正当年(侪:辈)

译文:

怀着难舍难分的留恋之情,我们挥手作别,

当时,连校园后面那片平日喧哗的杏林那一刻都沉默了。

当猴年得以重新相聚的时候,

流水般的光阴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容颜。

远处,树木热情地拥抱着即将沉落的夕阳,

夜晚,圆月为我们接续上断绝了多年的音讯。

举起鎏金酒杯,我们大声说:

我们还年轻,

同学之情还像当年一样绵长...

作者:李继业,笔名腊烛。蒙古族。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学特级教师,2010年著作有《但等烛韵烂时》、2016年著作《晚来染得霜林醉》两部。有散文、杂文、小说分别刊登于省、市级报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