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一看温病大师们的朋友圈
最近流行模拟古人的朋友圈,比如清朝皇帝的朋友圈,唐朝诗人的朋友圈,内容很有趣,可惜全是编的。
我们大中医却有一本奇书(是啥文内揭晓~),如实地记载了清代数百年间,温病学家之间的对话。他们针对一些温病诊疗理论与方法的问题,层层论辨,渐次深入,读来仿佛看高手过招,能于无招处再出新招,当真是过瘾之极。而若是将这些对话翻译成现代语言,那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温病朋友圈了。而楼主当然就是叶天士、薛生白这两位欢喜冤家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这个一百多年前的朋友圈吧。
现在让我们坐上时光机
回到清朝...
叶天士夜游太湖并传授经验,弟子顾景之据其语录发表朋友圈: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成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圈友们表示有话要说:
章虚谷:如果是热兼湿邪的,必定有浊苔,而且痰多。但是湿在表分的,也可以无苔。
王孟英:也有薄苔的。
章虚谷:这是叶老先生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说的。他们江苏人体质弱,所以用药多半比较清淡,这个和张仲景这个北方人是不一样的。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就照着叶老学,也用药清淡,这是东施效颦呀!
章虚谷:还有人跟有吴又可学,说是叶老用药太清淡,如同儿戏,这都是坐井观天的傻话~
王孟英:咳咳,那个老章啊,吴又可也是江苏那块儿的。
王孟英:其实用药宜轻宜重,到底还是取决于疾病本身的特点,地域只是疾病特点的一部分而已啊。所以不能因为叶天士是吴人,就说他这是因为吴人才用药轻清。先议病而后议药,这是基本原则。
汪曰桢:急急透斑,一定是用凉血清热解毒的治法。现在有的医生用胡荽、浮萍、樱桃核、西河柳来透,真是大错特错啊!
·(ps:上下内容不是同一主题)·
薛雪深夜沉思,于圈内写下如是心得:
湿热病出现痉厥,神昏不清,笑妄不休的,切其脉洪数有力,用开泄之法治疗没效,这是湿热蕴结胸膈引起的,可以仿凉膈散方意来处方以清利胸膈之热。但是,如果大便好几天都没解,那就是热邪闭结肠胃了,要仿承气汤微下的方法来治疗。
夜猫子每个时代都有...
章虚谷:薛教授好会用词。仿、微下,这都是教人看病处方要小心谨慎,不能想啥是啥,乱用攻泻之法。要知道暑湿之邪的特点是粘腻,必须要慢慢来,化气以除湿,而不能峻下啊。
薛雪:我再补充两句啊,这条是说阳明实热,可以上结于胸膈,也可以下结于肠胃。清热泄邪之法,只散上结,不能散下结。所以阳明大肠蕴结的邪气,还得从大肠而出。
章虚谷:阳明实火,可以通过看舌象来判断。其舌苔必定是老黄色的,或者还会比较燥。如果是带有白色,还有点滑的,这是湿重的表现,必须要健脾燥湿。
王孟英:顶楼上。苔色白滑,口不渴而腹胀,这是脾虚寒湿,绝不可下,而应该用厚朴、枳术之类温中化湿。
王孟英:薛教授V5!您这句话“阳明之邪,假阳明为出路”真是太正确了,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啊。阳明以下行为顺。现在阳明有邪气,虽然不可以随意攻泻,但也绝不可以截断邪气的出路。所以温热病而腹泻的,都不可以乱用升提涩滞之法。
杨照藜:楼上说得都好有道理!我们家英英说得最好!
汪曰桢:那些乱用补涩的,都是不懂治病必须要让邪有出路的人。他们上过中医药大学吗?
网友:同学们,你们搞错了,这是寒湿!
薛雪:(撇嘴表情)
章虚谷:(撇嘴表情)
王孟英:(撇嘴表情)
杨照藜:不许说我们家英英
汪曰桢:此皆因不读书之过也
附:原文(选自《温热经纬》)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章本作“被”)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成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热入于营,舌色必绛。风热无湿者,舌无苔,或有苔亦薄也。热兼湿者,必有浊苔而多痰也。然湿在表分者,亦无苔。
雄按∶亦有薄苔。其脉浮部必细涩也。此论先生口授及门,以吴人气质薄弱,故用药多轻淡,是因地制宜之法,与仲景之理法同,而方药不同。或不明其理法,而但仿用轻淡之药,是效颦也。或又以吴又可为宗者,又谓叶法轻淡如儿戏不可用,是皆坐井论天者也。
雄按∶又可亦是吴人。
雄按∶仲景论伤寒,又可论疫证,麻桂、达原不嫌峻猛。此论温病,仅宜轻解。况本条所列,乃上焦之治,药重则过病所。吴茭山云∶凡气中有热者,当行清凉薄剂。吴鞠通亦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也。观后章论中、下焦之治,何尝不用白虎承气等法乎?章氏未深探讨,曲为盖护,毋乃视河海为不足,而欲以泪益之耶?华岫云尝云∶或疑此法仅可治南方柔弱之躯,不能治北方刚劲之质。余谓不然,其用药有极轻清、极平淡者,取效更捷。苟能悟其理则药味分量,或可权衡轻重,至于治法则不可移易。盖先生立法之所在,即理之所在,不遵其法,则治不循理矣。南北之人,强弱虽殊,感病之由则一也。其补泻温凉,岂可废绳墨而出范围之外乎?况姑苏商旅云集,所治岂皆吴地之人哉!不必因其轻淡而疑之也。又叶氏《景岳发挥》云∶西北人亦有弱者,东南人亦有强者,不可执一而论。故医者,必先议病而后议药。
上焦温证,治必轻清,此一定不易之理法,天士独得之心传,不必章氏曲为遮饰也。
汪按∶急急透斑,不过凉血清热解毒。俗医必以胡荽、浮萍、樱桃核西河柳为透法,大谬。
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
章云∶曰宜仿、曰微下,教人细审详慎,不可孟浪攻泻。盖暑湿粘腻,须化气缓攻,不同伤寒化热而燥结,须咸苦峻下以行之也。
雄按∶吴本无此条。
此条乃阳明实热,或上结胸膈。或下结肠胃。
清热泄邪,止能散络中流走之热,而不能除肠中蕴结之邪。故阳明之邪,仍假阳明为出路也。阳明实热,舌苔必老黄色,或兼燥。若犹带白色而滑者,乃湿重为夹阴之邪。或胀满不得不下,须佐二术健脾燥湿,否则脾伤气陷,下利不止,即变危证。盖湿重属太阴证,必当扶脾也。
雄按∶苔色白滑不渴,腹虽胀满,是太阴寒湿,岂可议下,但宜浓朴、枳、术等温中化湿为治。若阳明之邪,假阳明为出路一言,真治温热病之金针也。盖阳明以下行为顺,邪既犯之,虽不可孟浪攻泻,断不宜截其出路,故温热自利者,皆不可妄行提涩也。杨云∶注语极郑重,孟英辨驳尤精,二说皆宜参究。
汪按∶凡率投补涩者,皆不知邪必须有出路之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