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邪相争话伤寒(263~272)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是初生之阳,象是一个小男孩,将来的前途未定,不知道会从事什么职业,而且能不能长开也是问题,外界的环境顺畅它就可以升出来,外界的环境压抑它可能被压着不能出头。这些都表明少阳有很大的或然性,因此说少阳主枢。少阳不能象太阳、阳明那样明确定位于表或里,而是游移不定,所以把它定位于半表半里,可以说躯壳之内,肠胃之外都是少阳所主,当然重点是在胁下。

少阳之气属木,受病以后就是木气郁滞不通的表现,木郁不通而从火化,上熏孔窍就形成了提纲证中的口苦、咽干、目眩,太阳病是口中和,没有什么不适;阳明病是口燥渴;少阳病的口苦介于太阳和阳明之间。其实口苦咽干也不是少阳病所特有的表现,阳明中风在化热化燥的过程中也可以有口苦咽干,因此不能一见到口苦就认定病在少阳,它仅代表气机化火。必须伴有目眩才能说明少火被郁,风火上煽。当然仅凭目眩也不能确定病在少阳,因为目眩的原因也很多,比如痰饮等,但后者没有热象,如再伴有前面的口苦咽干等郁火表现,就可以确定是少阳之眩了。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受邪后病性属阳的为中风,属阴的为伤寒。本证的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烦都是风火被郁,循经上扰所致,因为表现出一些火热之象,所以叫中风。胸中虽然烦满,却不是有形的郁滞,只能解散郁火,不能用吐下的办法,我们在第107条已经解释过,邪气没有完全钻入阳明而形成腑实证时,队伍还比较散,这时用重炮轰炸不可能把它们都消灭,反而会打草惊蛇,使无形之邪在体内乱窜,而且邪气本来就在半表半里,离心君已经比较近了,很容易冲撞心君形成悸而惊。本证和第75条虽然都有耳聋,但一虚一实,不难区别。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一云躁。

本证没有胸中满烦,目赤等热象,相对来说属阴,因此叫伤寒。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少阳脉弦细,其实这里的细只是相当于浮大来说的,并没有细到少阴病的程度。上条少阳中风没有提脉象,可能是因为邪已有化热的趋势,脉象不会太典型。我们来分析一下弦细脉的机理,大千老师曾经一语中的的指出:紧为明争,弦为暗斗。邪气袭表时,正气奋起抵抗,和它打斗的很激烈,就表现出紧象,是浮紧;如果寒邪在里,正气和它争斗很激烈的话,也可以有紧象,是沉紧。现在正邪不再白炽化的打仗了,但又互相不屈服,进入了冷战状态,脉就现弦象,其实就是有一股韧劲在里面含着。少阳病就是正气被郁住,但正气又不屈服,还在不紧不慢的反抗,因此少阳病现弦脉。

本条虽然有头痛发热,但从脉弦细可以得知,病已不在体表,和太阳病的头痛发热完全不同。只能是疏散少阳,而不能发汗,发汗是把战场认定在体表,把队伍派到那里去了,根本没有伤到敌人,反而损失了大量的津液,进而胃家转燥出现谵语,论中说此属胃,治疗应该用承气汤下燥实,胃和则愈。

接下来胃不和,烦而悸。很多伤寒大家都认为烦而悸是少阳的木火之气造成的,这样解释不能服人,很明显是受到了上条的影响。上条之火并没有入胃家,只是属于少阳的无形之火,扰乱心君可以形成悸而惊。本条是少阳之火已经被发汗煽动,形成阳明实火了,阳明是少阳的归宿,阳明的火起来,就没少阳什么事了,比如太阳出来,灯光就不明了,或者说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小孩同时推一块重物,实际上是成人在推重物,小孩虽然也使劲,但其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里的烦而悸只可能是阳明胃火造成的,原文不是说的很明确吗:“胃不和,烦而悸”。如果只是说烦,可能都会认识到和阳明有关,可是后面有个悸字,就使人和上条的悸而惊联系了起来。其实阳明实火消耗了心阴也可以引起心悸。原文的后面还有小字:“一云躁”,若是烦而躁就好理解了。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方一。

柴胡 八两  人参 三两  黄芩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半夏 半升,洗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条是太阳转属的少阳病,和第96条很接近,邪在太阳时不能被有效地驱散,它要逐步向里进攻,正气也毫不相让,这样它们一步一步地打到胁下少阳的部位,形成胁下硬满,少阳之火被郁而犯胃,就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说明是针锋相对,因为打的还很激烈,所以脉不是弦象,而仍然紧,只是从太阳的浮紧变成了沉紧。这时应该给予小柴胡汤协助正气疏邪外出,如果只看到脉不浮而沉,就认为可以攻里,那是忽略了太阳之邪还在努力地往里钻,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给予吐下,正气受损,邪气马上占上风,一下就把正气控制住了,形成类似结胸的情况,结胸的脉也是沉紧,但和吐下之前的脉沉紧战局已完全不同,不可能再用小柴胡汤来解决了,所以原文强调必须是未经吐下的脉沉紧,才能用小柴胡汤。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从柴胡证罢来看,本证原来是个柴胡证。吐、下、发汗、温针是对误治的举例,并非把这些治法都用了一遍,谵语也仅是坏病的一种,肯定还有其它坏病,不然的话下面直接给出谵语的治法就行了,不会说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联系前面的条文可知柴胡证吐下后可悸而惊, 再参考第107条,可考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证发汗会谵语,可用承气汤和胃;柴胡证温针的条文没有,参考太阳篇的条文可知,会引起惊、狂、悸之类的变证。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三阳合病,按理来说应该是脉弦浮大,这里仅有浮大,而没有弦,这说明胃气强壮,其脉不负。这样的情况会较快的转为阳明病,但现在还处于中间阶段,因为浮大脉上关上,说明还外连着太阳。第6条的太阳风温有多眠睡,本条但欲眠睡是邪气在逐渐入里化热,到里热正式形成的时候是自汗出,现在是目合则汗,即盗汗,也说明是从太阳的无汗到阳明自汗的过度阶段。此时的病位已经离表还没有入里,所以汗下皆不可,这可能是把本条放在少阳篇的用意所在,但是否应该用柴胡汤不好断定。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六七日,时间也不短了,如果还有大热,说明正邪大的还很激烈,难分胜负。现在已无大热,说明胜负已分,偃旗息鼓了。那么到底谁赢了呢?如果热已退,病人又没有其它明显的不适,那很可能是邪气战败,自行散去了。但现在是其人躁烦,正邪交战很激烈时可以有躁烦,如大青龙汤证,那是阳气不虚,必伴有大热。无大热的烦躁就不是邪气和阳气斗争的表现了,而是阳气已经战败,邪气突破它的阻挡,进入内院扰乱家眷了,家眷就是三阴,所以说此阳去入阴也。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上条说了如果三阳的实力强,邪气不会突破其防线进入三阴的,而三阳中又以阳明最年富力强,所以邪气能不能入阴,关键要看阳明的情况,也就是阳明为三阴之藩篱。阳明的阳气旺衰从哪里体现呢?从能食与否来观察,能食的话,邪气战胜它就很困难,不大可能入三阴,如果不能食,就是胃阳衰弱,邪气容易往三阴发展,入太阴会腹满而吐;入少阴是欲吐不吐;入厥阴因肝气上逆,也会有呕吐。所以吐和上条的躁烦一样,也是邪入三阴的标志。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即上条的阳去入阴要六七日,本条断定三阴不受邪是三日,怎么差了三四天?因为上条是形成了正式的三阳病之后,正邪交战了一阵,正气最后不行了,才把阵地丢失让邪气入阴;本条是说前三天并没有形成正式的三阳病,可能是没有出现典型的热型,还不知道患者到底得了什么病,还在观察,既然三天都没确定为三阳病,那就有可能是三阴病,最后再从病人的饮食情况来判断一下,如果不能食而呕吐,且不怎么发热,那就基本上是三阴受邪了,如果能食而不呕,三阴也没受邪,那可能病邪很轻,不能形成六经中的任何一病,快要痊愈了。简单地说上条讲的是转属的三阴病,本条说的是原发的三阴病,所以有个日期的差异。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伤寒第一日的时候,由于邪气袭表,会出现脉浮,这时只能叫表证,不能叫太阳病,只有以后的几天脉证不变才能确定是太阳病。如果第一日脉浮,第二日变大,那这是一个阳明病,头一天是阳明的表证阶段,即“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的阶段。如果第一天脉浮,第二天脉不变大,却于第三天变弦,这就是一个少阳病,前面两天是少阳的表证阶段,比阳明的表证阶段长一天,表证最长的当然是太阳病。现在脉并没有于第三天变弦,反而变小,小为邪衰,是疾病要痊愈的表现。这并不是少阳病的痊愈,而是邪气比较弱,根本没有形成正式的三阳病。可以说就是一股小海盗之类的邪气,不用出动三阳的大部队,它们仅在边境骚扰一阵就散去了,如果是正式的三阳病,不大可能三天就自愈,少说也要过一经,如“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本条就很好理解了,寅卯辰是上午阳气升达的时候,少阳病是少火被郁,不能条畅,在寅卯辰这三个时辰借助天时就可能把外面压迫的邪气掀掉,使少阳木气舒展开而痊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