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发展的五个重要阶段
仁寿中医
中医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形成、成熟、发展与创新的不同的阶段。由于中医药理论内容广泛,逐渐充实,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思想,因此发展与创新往往交替进行,成为中医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核。总的来说,中医药理论形成、发展和创新经历了以下五个重要阶段:
1.《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已经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显著发展,学术思想日益活跃。在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该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她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有位叫秦越人的医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人们尊为神医扁鹊。他所著的《难经》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也是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成熟和完备
东汉末年,南阳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进一步总结前人医学成就,结合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后世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第一部专书,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提出了具体明晰的辨证方法和准确有效的治疗原则,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极大发展,故后世对其有“启万世之法程 ,诚医门之圣书”的尊誉,其辨证论治的思想和大量的处方用药经验至今仍然指导着临床。
3.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对中医理论有了很大的突破
自仲景之后,中医学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后世名医辈出。但是论及巨大的发展创新,当属金元时期的医家们。金元四大家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变迁、动荡的社会环境造成疾病丛生,医学面临挑战。二是某些多发疾病对医家有所启发。三是在前人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诸医家因时、因地、因人而宜,提出相应理论。
4.卫气营血辨治温病是中医理论的创新典范
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就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但温病理论的形成却迟至温疫频作的明清时代。当时医生大多墨守伤寒成方,非但不效,病反而愈危。而吴有性辨其为温病而非伤寒,按疫施治,大获奇效。于是深入探究,知源明理,建立温疫学说。由此,温病学得到迅速发展。
清代温病学大师叶桂创立温病卫气营血辨治大纲,极大地提高了温病的论治水平。吴瑭强调以上、中、下三焦为纲统论温热、湿热与温疫,著《 温病条辨》,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了叶氏的理论。薛雪则详细论治湿热性疾病,完善了温病学说。王士雄集前人之大成,“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著《温热经纬》,总结和完善了温病学理论。至此,温病学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温病的认识,发展了中医理论,丰富了中医学宝库。
5.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为中医理论注入了新的元素
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学工作者在整理继承历代医学成果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中医理论进一步发展、提高。每一项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均是对中医理论的进一步探索,以冀取得的成果,为中医理论创新寻找寻求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