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他乡故事多

本文作者:常永明


仿佛是一梦醒来,在异地二十几年就过去了。对镜慨叹,鬓毛斑白了。在他乡异地是怎么过来的呢?

回顾这段里程,又觉得太过沉重,为什么不想些轻松的小故事呢,是的,到退潮后的东海沙滩捡些精巧小贝壳,比从屋后的大罗山搬块嶙峋青石是要轻松多了。

我常提醒自己,和人聊天或写些东西,少触及从前的伤痕,于人于己都是福利。尤其属于时代创伤的东西,留给史家处置为好。

于是,一串串新疆红绿提子似的但青涩无味的小故事一嘟碌出现在脑际……

  暂住证  

九十年末,到二零零几年,到异地打工民工潮正盛,我所在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原住人口二百多,而外来人口就有两三千。按照当时的治安管理,外来人口是要到当地派出所办理“暂住证”的。我们学校教师不用暂住证,但办理了区教师证(国家发的教师证,只有应聘时管用)。红皮小本,比户口本小一号,有本人近照,还盖有发证单位的钢印。很正规的,随身携带。

有一次,我和老婆到天河镇去,记得是一个下午,走到一个叫庄泉的地方,那棵七枝八杈张牙舞爪的大榕树,靠树站下二三十个外地人,有男有女。前面有两男一女三个年轻人,手拿皮带,谁敢乱说乱动,上去就是一皮带,抽得人呲牙裂嘴……让我想起文革中的“群专”。

我问旁边认识的姓王的缝鞋师傅,他是当地人。他淡淡地说:“查暂住证。”我一直以为这是民警的事。也许是流动人口多得警察忙不过来,便由当地村委会执行。我们望了一眼就又向前走,折转走上一座桥,我和老婆说了一句什么,忽地一个年轻人横在面前,凶巴巴地喝道:“有暂住证吗?”他听出我是外地口音,要是刚才不说话,那就好了。没想到便衣在身边,我赶紧拿出“瓯海区教师证”,那人说:“哈,是老师,这不是暂住证。到大树下去!”我平静向他解释这个证,我示意我老婆赶紧离开一点,如果把我抓走,她可以回学校找校长去。我一看那人带着手机便说:“我是老师,明天开运动会,出来买些用品,我要不回去,学生怎么办呢?能不能用您的手机告知一下校长呢?”那人想了一下,一挥手,“走吧!”我有一种大赦似的轻松,也不敢再在街上行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真是一次危险经历。那时,会把所有没有暂住证的外地人,用大卡车拉到一个地方拍照领证,一个暂住证要八十元。后来我知道了一些有关暂住证的传闻,有的打工者自以为有了暂住证,遇上查证,说话有点理直气壮了。结果查证的人把证书随手往河里一扔:“你有暂住证吗?”又把你“集中”起来,再花钱领证。

不几天,一位化学老师和数学周老师到三甲去理发,遇上查证的给弄到拘留所,董事长亲自去捞回来,大家开玩笑说:“你们俩被扫黄了吧?”那会儿有些理发店的颜色也不够纯。从这里拘去,真有点说不清楚了,弄得两位人民教师在学校里没有面子。又过了几天,一个老师的岳父上街没能回来,也是由于暂住证,被拘在派出所里。

我们纷纷向学校反映,董事会与公安部门协调,学校统一制作一枚校徽,戴此徽章,免查。家属也发了一枚,这样才可以平安出入。当时老家人们以为我到了沿海,是畅游在一个花花世界里,可以胡作非为。

其实,我最深切地体会到了老家一句古老的格言: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健康码  
  

从去年起,出入公共场所,要查“健康码”,但绝没有查暂住证那样粗暴简捷。超市、商店、药店、菜场、公交车等都要查健康码,所到之处都是:“请出示健康码!”声音是温和的,至少是平和的。从暂住证到健康码,其实是我国法治建设以及人文素养水平提升的一个过程。

但它竟让我想到了已成时代文物的“暂住证”。而且竟挣破尘封抢在我本来要讲的第一个故事《“丢人”》之前。

也许,查暂住证,在当时是不得已而为之。那时外来人员太多了,那从前一直繁荣非常的人挤人的五马街,而今节假日也行人稀稀落落了……而且不少工厂都招不到工人。敢不善待外地人吗?据说一些有黑社会性质的讨债公司,都是由外地人开的,犯了事就溜了。而且招惹了一个人,可能马上涌来的是“江西帮”“湖北帮”……再说我们社会毕竟在向高度文明发展。

世事沧桑,谁能说得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