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中喝出颗粒感,才是正岩茶该有的表现?李麻花又来打脸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一次在朋友店里喝茶,当时,我们在看一个论茶的视频号。

脾气很飒的朋友,当场飙出一句国骂。

***,我最讨厌这些大师扯东扯西,都不能好好说句人话!

到底,那个视频里说了什么内容,让朋友如此大动肝火?

据麻花的稀疏回忆,对方原话大意是:

“看这种干茶从头黑到尾的岩茶,色泽乌黑,叶缘没有泛红,说明是做正味熟香的。泡开后,香气要细走高开,再加上茶香也要体现茶气。通常越好的岩茶茶气越足,当你喝到茶后,会觉得从脾经到胃经都是很开阔的,打通经脉那样顺畅。茶汤带有颗粒感,能喝到岩骨的气韵。茶汤里藏着凶悍的力量感,让你感觉像在吃一块熟肉……”

那个视频内容,可以说全程高能,全场槽点。

部分新手茶客,看完后会不明觉厉,认为这类评语高深莫测,一副岩茶水很深的派头。

但在老江湖眼里,这就只是江湖术士扯虎皮,拉大旗的那一套,骗人而已。

岩茶又不是铁观音,凭什么要套上正味熟香那一套?

何况,形容一泡茶好,也用不着这么浮夸。明明绝大多数茶客,又不是学医学出身,平时估计连哪里是胃,哪里是肝,哪里是肾都分不清。

更别提,光是喝一口茶,就能感受到茶气在身体各部位游走。

这套玄而又玄的话术,一以概之,假大空罢了!

《2》

麻花支持那位朋友的立场。

评茶就是评茶,该好好说人话,将道理说明白。

而不是故作玄虚,发明一堆让人听了云里雾里的新词,专门去糊弄人!

故意玩高深、玩神秘、玩深奥,只是茶界“伪大师”的做派。

好比练武功。

正统武学会告诉新人,你要从扎马步,打基础开始。

而邪门歪道,则会故意带偏新手去迷信法力无边、仙福永享、寿与天齐那一套。

同理,茶界也分正统与歪道。

正统的茶学入门,同样会引导新手从基础开始入门。

当你需要判断岩茶品质高下时,可以从具体可行的外观、香气、滋味等方面进行判别。

干茶上,粗细大小是否均匀协调;采茶是否符合标准;干茶是否挑拣干净;条索整碎程度如何?

香气里,茶香是否纯正无杂味;香型是否丰富;香气是否持久不易淡;茶香是否落水?

滋味中,茶汤入口是顺滑还是生涩;茶味是醇厚还是淡薄;汤水中的滋味层次如何;喝茶过后的回味感受?

反观来看,故弄玄虚的茶学布道,则比较玄乎与夸张。

诸如,茶香闻起来,直冲天灵盖;茶汤喝完之后,浑身发热发汗;茶气凶猛强悍,五脏肺腑能感受到气息游走;茶叶里带有天地灵气……

语出惊人,惊呆众人,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茫茫互联网里,甘做跳梁小丑吸引流量,获取收益,也不愿保留底线。

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实在是让人鄙视。

《3》

今天的正题是聊颗粒感。当然也有人称其为,砂粒感。

某次在武夷山,朋友带路去一家茶庄里喝茶。

泡茶的那人,喝茶比较重口味。在泡某款肉桂时,直接从第一冲就坐杯。

坐杯起码一分钟之后,再倒出茶汤。

当时,麻花看着那杯浓茶,心里很惆怅。显而易见,这被闷得这么浓的茶,里面不知道会有多少茶多酚和咖啡碱。

浅尝一口,苦涩麻嘴。

而前面那位泡茶的主人,一副“你们不懂享受”的神情,满脸享受地在喝那杯又苦又涩的茶汤。

到最后,还风轻云淡地补充:这哪里是苦涩味,这分明是颗粒感!

这是种舌头摩擦岩石的感觉,只有正岩茶才会有。

接着他开始长篇大论起喝岩茶的个人心得,武夷岩茶,一定要论岩骨,喝岩茶就是喝这种感觉,少了这种茶汤与舌头之间的摩擦感,等同于没有喝岩茶。

话说到这,麻花总算听明白他的意思了。

意思无非是,岩茶茶汤里的颗粒感,就是一种涩味呗。喝完茶汤后,会让你的舌头涩麻。整个嘴巴好像被一块干燥的大毛巾,来回擦过那样,口干发麻。

如果说,这种涩到嘴发麻,喝茶就像用舌头摩擦岩石的体验,称之为“岩韵”。

那么这种“韵”,不要也罢。

香清甘活,才是好岩茶。

涩到发麻,是劣质茶所为!

《4》

不过,问题后续来了。

正当麻花发文章指出,在岩茶里“颗粒感”一词早已被人玩坏时。

有人留言,击鼓鸣冤,为“颗粒感”打抱不平。

对方的理由是,颗粒感就是专门用来形容岩茶滋味的,很多时候,你喝到一泡茶汤带“糯”感的岩茶时,细抿一口,就跟品尝绵密的咸蛋黄那样,舌头会有“起砂”感。

这种带颗粒感的茶汤,正是岩茶滋味丰富,汤感醇厚的体现!

简单概括,对方据理力争的立场是,颗粒感是指岩茶的醇厚度,而非涩麻感。

行文至此,相信不少茶友,已经是越看越糊涂了。

只感觉,围绕这个词的释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好像,大家说得都对。

仿佛,又统统是理解错了。

到底这乱作一团的名词概念,该如何从头开始理清呢?

下面来说说麻花的看法,我的想法就一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颗粒感”已经变成了岩茶里的一个筐?香的臭的统统都可以往里装!

《5》

颗粒感的来源出自民间,不可查证。

或许,最早发明出“颗粒感”一词来形容岩茶的人,本意是好的,打算形容岩茶滋味里,那股难以言说的细腻茶味层次。

但是当这个词渐渐传开后,已经渐渐变味了。

有的人,直接将茶汤里的涩麻感美化成颗粒感。名其曰,用舌头摩擦岩石的感觉!

有的人,更是将颗粒感的地位,捧上一个新台阶,认为岩茶里无法形容的美妙滋味,就属于颗粒感,这是种无味之味。

有的人觉得,正因为岩茶焙了火,受到火气影响,茶汤喝起来颇为刺激辛辣,经常在喝茶时,会有喝花椒水的错觉。焙火带给岩茶的影响,就是扩大了颗粒感!

还有的人,继续沿用不苦不涩不岩茶的陈腔老调,觉得一款茶越涩,代表内质越充足,颗粒感是岩茶风味多元化的体现……

总之,在茶桌上围绕颗粒感的解释,能找出N+1个不同版本。

各种天花乱坠,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云山雾罩,而这些,偏偏是这种民间词汇的威力。

颗粒感一词,作为茶客间的暗语,本身定义就不准确。

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任由别人随意描绘,找不出正确答案。

如果是,为了描述一泡茶汤有内容,有厚度。

那么为什么要舍茶圈里,通行适用的“醇厚”二字不用,而是用含糊其辞的颗粒感?难不成,这是存心有意误导新人?

对于这种民间词语,麻花觉得,最好是少用或者不用。

尤其是在评茶或者介绍岩茶知识时,用这种尺度不明、含义不清的词汇。

严谨度不高,体现不了专业度!

《6》

岩茶里,包括岩韵、香清甘活、岩骨花香、骨鲠感等特定词汇。

可以找到历史名人背书,概念界限清晰,没有歧义。

这背后可以查证资料,找出袁枚、梁章钜、甚至清帝乾隆等前人论证。

茶界当中,约定俗成的词汇,早已经深入人心,概念清晰。

反观颗粒感一词,说得好听些,它是民间评茶暗语。

说得难听些,这种云里雾里的新词汇,与“胡咧咧”的茶圈不良风气,息息相关。

放着专业词汇(醇厚、辛辣、苦涩等)不用,偏要用这些含糊不清的“新词”。

通过假装高深来体现专业度,这样的把戏,未免太拙劣!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