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指数(BMI)是对个体超重程度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目前普遍用于定义肥胖的临界值(BMI≥30 kg/m²),是根据欧美白人研究并基于BMI和死亡率的关联而制定的。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BMI低于该数值的亚洲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较高。随后,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建议,南亚和中国人群BMI如超过27.5 kg/m²需要启动生活方式干预。然而,各族裔人群的BMI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研究数据仍然相对较少。
近期,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的一项研究,通过对英国多族裔人群的调查发现,WHO和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研究所(NICE)目前使用的BMI临界值不适用于所有人,中国人群在更低的BMI水平就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研究发现的“2型糖尿病风险”临界值远低于WHO和NICE的建议。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者建议修订不同人群BMI的临界值,以优化2型糖尿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管理。
截图来源: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该研究由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学者领衔,共纳入了1472819名既往和现在无糖尿病、年龄≥18岁、BMI在15.0 kg/m²至50.0 kg/m²的受试者。其中白人占90.6%、南亚人占5.2%、黑人占3.4%、中国人占0.7%,阿拉伯人占0.2%。中位随访6.5年后发现,有97823例(6.6%)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年龄和性别校正后,各族裔人群在以下更低BMI水平,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就与BMI为30.0kg/m²(肥胖临界值)的白人相当:
▲年龄和性别校正后,各族裔人群在不同的BMI临界值,与白人人群BMI 30.0 kg/m²时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相当。(截图来源:参考文献[1])年龄和性别校正后, 各族裔人群在以下BMI水平时,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就与BMI为25.0kg/m²(超重临界值)的白人相当:
▲年龄和性别校正后,各族裔人群在不同的BMI临界值,与白人人群BMI 25.0 kg/m²时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相当。(截图来源:参考文献[1])进一步调整吸烟状况和社会经济地位后,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各族裔BMI的临界值。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改变饮食、增加体力活动或使用二甲双胍来预防或延缓。早期使用其他降糖治疗可通过控制血糖,来降低2型糖尿病的长期并发症风险。研究者指出,但如果对肥胖与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认识不足,这些益处就无法完全实现。与WHO建议和NICE指南相比,该研究表明,居住在英国的加勒比黑人、南亚人、中国人和阿拉伯人在BMI值显著低于当前定义肥胖BMI临界值时,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与英国白人相当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同期评论文章指出,不同族裔与肥胖相关的糖尿病风险临界值有差异,不建议使用统一的BMI临界值来筛查和预防2型糖尿病。该研究也支持这样的观点,即严格的BMI临界值不应作为定义肥胖疗法适应症的独立标准,尤其是不建议作为减肥和代谢手术适应症的独立标准。“越来越清楚的是,无论我们将肥胖视为未来疾病的危险因素还是疾病本身,作为衡量肥胖的指标,BMI都存在许多严重不足。如果不同族裔人群患糖尿病风险的BMI临界值是不同的,那么判定其他肥胖相关疾病或死亡风险的BMI临界值也可能不同。”评论文章还进一步提出,如果把肥胖看成是一种疾病,BMI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是否可以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甚至是否完全通过BMI来定义肥胖,都值得思考。医学新视点
医学领域全球平台,关注医疗健康的最新发展。
134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