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件!这些宝贝的主人,到底是谁?
一艘满载中国瓷器的船
在考古研究中
却与众多的“洋名词”发生了关联
“巴达维亚的棕色”“克拉克瓷”
这些名词承载了西方对东方怎样的向往?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
三百年多前的“碗礁一号”将航往何处?
在目的地等待这些青花瓷器的
“高定买家”会是谁?
本期报道将继续带读者“寻宝”
从葫芦瓶到雏菊纹菱口瓷盘
“碗礁一号”的文化秘密
将渐次浮出水面
世界之瓷,吾华为最
《陶雅》记载:“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现代的专业人士在评价康熙年间的青花瓷时,也会用到一个词——登峰造极。
市博的专家特地详细讲解了“碗礁一号”的历史背景:
“在'康雍盛世’,青花瓷的制作分工非常细致,画画的人画画,做坯的人做坯,很讲究。所以,这一时期瓷上的画工水准突出。一个青花瓷就能完美表现出远山近水、亭台楼阁、花草湖泊,这是康熙年间独有的。”
专家还提到了一个特别的名词“翠毛蓝”。翠毛蓝是指青花瓷中的一种发色,它只出现在康熙青花瓷器上。与其他时期的青料发色不同,翠毛蓝有一种神奇的,接近于国画中墨色在宣纸上渲染的效果:蓝色呈现出多个色阶,可以将绘画中的皴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市博的“碗礁一号”展区
陈列着众多被收藏者们称为“神品”
可遇不可求的“翠毛蓝”
当年如此数量的“神级”青花瓷
集中出水于一艘船
怎能不让考古人员为之兴奋?
另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在目前中国所有的水下沉船考古当中,不论是广东阳江的“南海一号”,西沙的“华光礁一号”,还是连江的“白礁一号”等等,船上的瓷器都不止出自一个窑口。有景德镇的,也有德化的,一船的货物往往收自多个地方,这是通常的状况。
唯有“碗礁一号”不寻常
专家测算这艘船上总共
应该有不少于六万件的瓷器
它们竟全都出自一个窑口
并且
这是一个出品水准非同一般的民窑
“官搭民烧”下的时尚潮流
可以推断
这是三百多年前一单来自海外
数量庞大、标准明确的“高级定制”
全船瓷器虽然被鉴别并非出自官窑,但它们的品质并不逊于官窑。专家认为它们诞生于“官搭民烧”这种特殊的产销模式。
何谓官搭民烧,为何会出现官搭民烧?
说来这并不是在康熙年间才有
但康熙年间
西方对青花瓷的热爱
无疑烧旺了这类民窑的火
美国作家、历史地理学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曾在他的作品中描绘过当时欧洲狂热的中国风潮。贵族们模仿中国口音交谈,按中式规矩喝茶,来自中国的瓷器更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竞相追逐的“时尚奢侈品”。
但仅靠官窑显然难以满足西方对中国瓷器的巨大渴求,因此“官搭民烧”的窑口就成了海外客户竞逐的热门渠道。它们执行与官窑相同的烧制标准,拥有官窑相同的技术优势,甚至使用与官窑同样的瓷土,以应对源源不绝来自西方的“高级定制”。
神秘买家的“高定内容”
如果不因意外而沉没
载着六万多件精美瓷器的“碗礁一号”
最终会航向何方?
这或许是这艘沉船之上的最大谜题
但在本期报道中出场的“青花雏菊纹菱口瓷盘”,以及上一期的“黄釉青花莲花蕉叶纹瓷葫芦瓶”,它们其实都隐藏着三百多年前“高定买家”的地理线索。
葫芦瓶上的酱色釉
在西方有一个特殊的称谓——
“巴达维亚的棕色”
巴达维亚是荷兰
对殖民地时期印尼雅加达的称谓
可见有很多同样色彩的瓷器
经由东南亚最后到了欧洲
而青花雏菊纹菱口瓷盘在考古研究中,也与“克拉克瓷”这个名词紧密关联。欧洲王公贵族口中的“克拉克瓷”,以青花瓷为多,特点是宽边,在盘、碗的口沿绘有分格或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
市博的青花雏菊纹菱口瓷盘
就具备克拉克瓷的典型特点
这个直径21.7厘米的瓷盘
口沿分成了16个菱花形格
每个格子与盘中央都绘有雏菊
这在当时是地中海沿岸常见的花卉
它迥异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出现在青花瓷图案当中
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买家给出了瓷器花样的设计图纸
中国工匠再依样绘就
海上丝路的绚丽“见证者”
像上述中西合璧的设计
在“碗礁一号”瓷器中普遍存在
“有雏菊,也有冰梅纹,有传统的蕉叶,又有酱色釉。延续了中国传统的题材,又融入西方理念。所有瓷器基本上都体现了中西结合,很少有一件是完全的、传统的中式。”专家说。
但对于东方和西方来说
它们都富有奇特的异域风情
比如,高足盖杯,定制者显然嫁接了中式茶盏和西式的高脚杯;又比如带盖的花觚(读作gu,第一声),花觚在中国传统中是花器或陈设器,无盖。只有外销瓷中才出现这样的加盖设计,其功用虽然令人费解,却是定制者情有独钟的产物。
所以,尽管“高定买家”的具体身份
被洋流冲刷成谜
但这些东西元素和谐相生的瓷器
却为他们勾勒了清晰的画像
他们是钟情中国文化的古早“粉丝”
既迷恋中国样式
又希望这些日用器物、陈设
融合自己的使用习惯与审美趣味
“碗礁一号”出水文物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深远文化影响力。其考古出水地点则从学术层面,佐证了福州曾作为海丝重要枢纽城市的历史地位。这些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今天仍以绚丽的样貌在博物馆中讲述三百多年前,中华向外文化输出,传递我们审美理念的故事。
专家品宝
东西方文明互鉴的例证
特邀专家: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
副所长 羊泽林
克拉克瓷是全球大航海时代以来十六至十七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外销瓷。它是在中国传统瓷器的基础上,通过“来样定制”的方式,在中国窑场生产的国际市场上最为流行和畅销的商品。它既融合了东西方的器物样式,又兼具中外传统文化的影子。
青花雏菊纹菱口瓷盘以它独特的器型和纹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在器形上符合欧洲顾客的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在装饰上将中国的传统纹饰菊花图案完美地融入伊斯兰式纹样布局,布图满而不密,繁而不乱。这种全新的“混血组合”标志着在世界陶瓷艺术和工艺发展史上进入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也是东西方文明互鉴的最好例证。
福州晚报记者 翁宇民/文 陈暖/摄
新媒体编辑 蓝秀楠
监制 兰超 林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