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孩子养成整理习惯比识字重要?

幼儿园孩子养成整理习惯比识字重要?百年名校的一位校长,为何说出这样的话来?

他当了40多年的老师,现在是一家110年历史百年老校的校长。这位校长有多牛?

他的教学成果两次获省政府特等奖,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一、二等奖,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

他编写的初中、高中《语文》教科书经教育部审定在全国20余省市使用。

他就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校长唐江澎。

唐校长这两天的一番话,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和刷屏。

他在回答“什么是教育的真谛”时,这样说道:

1、“学生如果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什么是好的教育呢?

那就是培养出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2、“幼儿园孩子养成整理习惯比识字重要”

唐校长坦言:

“我教了四十多年高中了,在我看来,让幼儿园的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早识字重要;让孩子多读书,远比做阅读理解题重要。一周七八个补习班,逼到最后孩子没了兴趣,也就没了学习。”

唐校长的看法,庭爸是非常赞同的,学生的这种身份,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进入社会后而淡化。我们很多家长,把教育的终点设在了考上名校、国外留学上面。

但很多家长发现,真正的教育,考验的是我们给孩子留下的这些能力:

1、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唯有如此,他才能不断地成长。

很多学霸从不上补习班,他们会高效地在课堂学习,有自己一套学习方法,从而从成功走向了成功。

以高分考上清华的王子安王子宁双胞胎兄弟,他们认为“其实学习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时长,更重要的还是质量。”

2、优秀平衡的人格与习惯

被鲁豫称为“博士老爹”的蔡笑晚,对孩子们的人格看得特别重,他培养出了5个博士1个硕士,他总结自己的家庭教育心得,就是“早期教育、从小立志、培养自学、先学做人、快乐教育、爱和多沟通。”

品德,是一个人成才的先决条件,越早培养越好。“不恐智不达,唯恐德不修”!

3岁看大7岁看老,幼儿时期种下的习惯,最终会成为个性,进而影响人的一生。

3、有想法有行动的执行力

想得再多,没有行动也是枉然,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空想家空谈家,但行动果决的人,永远是时代最需要的。

被称为“清华最强本科生”的陈逸贤,有很强的行动力,他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将一套英文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了中文并且出版。

他的父母并没有觉得孩子这么做耽误学习,反而全力支持,由此造就了一位超强行动力的学霸。

4、爱自己爱家人有热情的人生态度

一份积极正面的人生态度,会在人生的航程中保护自我,成就未来。

那些有积极正面人生态度的孩子,他们的成长中就会产生“吸引力法则”,给自己带来同样积极正面的人与事,从而走得更加顺畅。

追根溯源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息息相关的。越早给孩子的,对孩子的影响就越大。

正如唐校长所说,为什么整理习惯很重要,甚至还超过了识字,正是如此。

多读书不等于阅读理解,为什么这样?

这是因为读书是格局和眼界,而阅读理解则是应试教育下必然的要求。

爱阅读的重庆女孩谢欣颖,以重庆高考理科状元身份考上北大,她的阅读习惯,早在小学时就已经建立起来。

逆袭考上清华的学霸刘倚帆,还不满一岁时,父母就找来很多挂图与卡片,3岁时,已经开始能够自主阅读,这个孩子从此以后,就在阅读上表现领先同龄人一大截。

所以,不要带有太强的功利性与目的性,爱阅读的孩子,会催生出来各种好习惯,非常值得家长帮助孩子建立这种习惯。

读书能够成为一个人长远的习惯,沉淀下来成为一种优势。而阅读理解,或许在学生毕业离开学校之时,就已经不会自动地去做这样的事情,除非他又为了学历而再次学习。

唐校长曾说:

教育上有一条规则,一个老师水平的高低就是看他给学生所留下的思维时间的长度。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让学生提高思维水平,这样的教育就是好教育。”

庭爸非常认可唐校长的这句话,这也给了我们家长一些思考。

一个家长水平的高低,要看他给孩子留下思维时间的长度,同时与老师不同之处在于,家长更多是育人,把培养孩子的人生与习惯,做为重点,才能让孩子培养得越来越好。

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说到: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领他们自我发展之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