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的人生小传
©️陶理 Hermione
张开双手 一起跳舞
2020.07.12 11:47
Kings Cross, London
推送第一部分的分享来自小花,
第二部分的读后感想来自陶理,
第三部分可以由你留言来贡献。
小花:
记得高考第一场——语文考试前,我吐了。爸妈一早在县城里绕了几个地方,分别买了米面层和肉丸,送到学校里。吃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胃口,吃完后恶心想吐,还是有点紧张。再一次体验到这种感受,是在六年后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
虽然高考的年级排名不如平时,但我并不是太在意。根据平时的分数,上不了理想中的华东师大,而报考南师大则绰绰有余。填报志愿也没有太多犹豫,师范院校是肯定的,第一志愿南师大也是稳的。虽然立志要从事教育,但具体的专业方向却不是很明确。那个时候的我,内心想的还是将来做一个学科教师。高中时在各科上的表现比较平均,填志愿时涵盖了化学、数学、语文、物理、生物五个学科方向。只是我“低估”了南师大热门专业的分数线,最终进入第四位的专业。
大一信心满满地参加小学教育的转专业考试,失败了,很受挫,难过了很久。大二开始辅修教育学,体验到特殊的愉悦感——一种对教育这个专业领域的归属感。大四报考华东师大的研究生,差几分进入复试,预料之中却有不甘心。然后草率地找工作、草率地离开校园。转专业和考研的失败经历促成了我的不自信,对找工作也没有太大期待。
在教育机构工作了一年有余,和领导同事相处得很开心,认识了一些为学生真心付出的好老师。曾想着,如果在这里物质收入和个人成长都达到自己期望的程度,能够看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留下来也不错。我的工作能力确实也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即使物质层面上与他人存在差距,我也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真正让我决定离开那儿的,是个人特质与环境气质的高度不合。当我向教研组长提出制作课件的建议时,我的想法被委婉地拒绝了。
这是促使我离开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向直接领导请求辞职。这个点乍看很奇怪,但这件事让我对这个环境有些失望,是长期积累起来的感受。我想做的不是总结应试技巧、传递学科知识,我想陪伴和支持学生成长。我在工作、教学中有遇到很多问题、思考一些现象,可我意识到我解决不了同时孤立无援。我想做的,已经超出了教育机构的定位和要求。
我决定二战考研。好好反思了一战失败的原因,规划了6月到12月的复习进程和方法。直到现在,我都很赞赏和宝贝自己当时做的计划表,也让我相信计划、方法和努力可以成就我想做的事。
研究生入学已有一学年,很充实很开心,像个小孩一样对各种现象和理论充满了好奇心,也开始接触以前不了解的学科和领域。一战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我太自以为是,可这两年愈发不敢嚣张,尤其是接触了人类学之后,对世界的谦卑和敬畏更加强烈。我以为我什么都懂,其实我什么也不懂。把小孩当傻子的人,自己才是傻子。我的思维也慢慢地从后实证主义的范式转向建构主义的范式,寻求”阐释“,意在“理解”。
回头看,高中的不偏科、大学的理科背景,都塑造了我目前的状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文理科思维的碰撞和纠缠,在质性研究方法课程上感觉要"裂开"的思索和惊讶。我很感谢我的导师,让我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从不叫我干活,鼓励我多读书、广读书、读好书。我很开心但我又很不自信,时不时地怀疑自己,甚至想刻意避开这个话题——直面时情绪免不了波动。导师总是在肯定我,他能感受到我的紧绷。
之前GEO鼓励我分享辞职考研的历程,可我实在不敢面对不自信的自己,我正在以自己的努力克服这种消极甚至抑郁的心态。当我辞职时,我清楚离开的原因,也明白我追求的目标。不少朋友问我考研经验,给别人分享考试的方法、技巧和规划并不是难事。可是,应不应该辞职、应不应该考研,我想一个人还是要先问问自己。
陶理:
小花最后一段在说的是这篇文章 听说你辞职考研,我一夜无眠
其实我也不是多么自信的人,也常常像她这样“很开心又很不自信”,对于自己的怀疑更是从来没有一天停止过。
但我在这样漫长的与自我相处中,学会逐渐接受自己的情绪波动,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局限性其实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成是自我认知的契机。
甚至,有些时候我的一些特质只是个人特质而已,在不同人看来可以是优点也可以是缺点,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现,如果适当,会是助力,如果不适当,那就是阻力。
我也和小花一样,对于实证,对于所谓的科学数据觉得“不满足”,还远远不够。但其实我又不是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我更偏向于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和社会实存论(social realism)的一些交界之处。这两个理论本身就有些可以打架的地方,到了我的脑子里更是经常让我非常矛盾痛苦。
不过简单来说,这样的脑内思想打架有让我不那么坚定,变得更开阔。这个过程其实就在帮助我去理解更多,而理解(understand)是我从一开始到现在都非常想要去追寻的事情。
不止一两次有人和我说过我做的研究太虚了,没有落到实处,也有人说你不能读别人的想法(read others' mind)。我最近稍微有一点意识到,这些人是在用自己的认识论来套我的认识论以及研究啊,并没有试图去理解我,而是站在原地居高临下地权威地审视我。如果我们不能读别人的思想,那么我们所有的书、所有的文字在读的都是什么?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吗?
我和小花也是因为读书认识的,我和她交流并不算很频繁,但每次和她交流都能感到一种你我同道中人的感觉。她在许多路上走得都比我更勤快些,我想这和她觉得自己“不自信”所以想要追赶时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意识不到自己无知的人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觉得求知是重要的事情。就像我之前和加葱说:有些老师不过是挂了个老师的名头而已。很多研究者,即使是外人看来功成名就,也依然是混得好而已,并不是真的脚踏实地也不忘仰望星空地在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我曾经很不客气现在也依然对于向我索要所谓干货,想要直接“拿去用”的人觉得这样的成年人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真是“脑子进水了”。这些人或许人本身没有什么品质缺陷,但是一个没有认识自己、也不觉得认识自己重要的人。
因为一个人若是在自我认知的道路上走得久了,在和另一个人交流的时候就不会轻易地索取,备考的方法、考研的计划这些都还需要别人来给你定的话,这个研究生考上之后,你的任何一条路,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读,也是注定很难走的。
因为你的人生路总在靠别人来拉你一把,给你助力推一把。我不是否认在人生路上没有贵人、没有朋友,你总是得独行。而是看到小花写了她的经历,更能够体会到:结果看上去一样,但背后的动机不同,动机就算相同,出发的目的也会不同。
用一个比较浅显的比方来说,我不会觉得只要都喜欢某个公众人物,大家就一定都有话说是姐妹了。我要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个公众人物,而你又为什么喜欢。我们喜欢的原因有多少是契合的点?你觉得喜欢一个人可以为此做些什么?有太多定量的事情无法去了解的事情,要回到现象本身去深描。
小花和我都喜欢的:认识你自己,问问你自己。
不是一种自私的眼里只有自己的狭隘说法。
对自我的探寻可以是在不少学术学科中都找得到翔实依据的研究方法,比如在人类学中有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在心理学中有人格心理学推荐个人写自己的成长史*来做分析,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也有不少人在写教育自传以及从“生活史(life history)”的角度去理解自己。
如果你看了小花的高考后人生小传,有想动笔写写自己人生经历的冲动?特别好,择日不如撞日,今天就写吧!这会儿就动笔~
*如果你想试试又不知道怎么写,这篇博客提供了一种脚手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997c20102v62l.html
我2020年也在时常听写这个博客的博主目前在做播客的Steve说
下面是上周原创图文推送的传送门,欢迎点开链接,进行时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