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王安石如何用4个字,成功把到手的状元给弄丢了?
文/晚风暮雨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改革家和文学家,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成绩排名第一,却因为文章中出现4个字,惹怒了皇帝,最终与状元失之交臂。
北宋仁宗庆历二年,21岁的王安石一路披荆斩棘,成功获取到京城开封参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原为皇帝亲自在殿廷之上主持的考试,但那一年,宋仁宗并未亲临,而是委派宰相兼枢密使的晏殊为殿试主考官。
考试完毕后,考官们将考生名次排列出来,交由皇帝最终确定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
王安石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是王珪,第三名为韩绛,第四名则是杨寘。
晏殊把考生名单和考生试卷呈上去后,宋仁宗打开第一名王安石的试卷审阅。
当看到其中一句话时,宋仁宗很不高兴,立即决定将王安石的第一名改为第四名,而原本第四的杨寘则成为第一,即状元,杨寘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连中三元”的考生。
那么,王安石到底在试卷中写了什么惹恼了皇帝呢?
王安石在文章中出现了“孺子其朋”四个字,这是引用的古人典故。
“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原文为“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这句话原本是西周时期周公对周成王说的话,意思是:你这年轻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
周武王伐纣之后没过几年就去世了,留下年幼的成王,于是武王的弟弟周公(即周公旦)尽心竭力辅佐成王。
“孺子其朋”是周公教导年幼成王为君之道的所说的,是长辈(叔叔)教诲晚辈(侄子)的口吻。
殿试这一年,王安石仅有21岁,而宋仁宗则已30多岁,继位都将近20年了。
宋仁宗看到王安石这个毛头小子竟然在文章中引用长辈教育晚辈的典故,很不高兴,当时说道:“此语忌,不可魁天下!(1)”。
于是,王安石与状元失之交臂!
关于此事,还有另一种说法:
后周皇帝柴荣去世前,托孤给赵匡胤,赵匡胤表示要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尽心竭力辅佐幼主。
但是,柴荣死后不久,赵匡胤就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大宋。
称帝之后的赵匡胤,觉得自己违背誓言,对不起柴荣,非常愧疚,不愿意别人提及周公之事,因此,后来的宋朝皇帝也都对周公讳莫如深。
王安石胆敢冒皇帝之大不韪,公然在殿试策论中引用周公典故,宋仁宗岂能不恼怒?
出名好脾气的宋仁宗,在盛怒之下,将王安石从状元贬出三甲。
幸运的是,王安石生在宋朝,虽然惹怒皇帝,但不会有杀身之祸,试想一下,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清朝,王安石的脑袋恐怕早就落地了吧?
有野史记载,在王安石痛失状元这件事上,主考官晏殊难辞其咎。
晏殊和王安石是同乡,原来的第四名杨寘则是晏殊的亲家人,即晏殊女婿的弟弟。
作为主考官的晏殊,架不住女婿的哀求,同意了帮助杨寘成为状元。
晏殊知道当时第二名和第三名两人均为在职官员,而按照宋朝律例,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不得为状元。
所以,要让杨寘成为状元,只需要把第一的王安石拉下马即可。
老谋深算的晏殊,仔细阅读王安石试卷,终于找到“孺子其朋”这个犯忌的典故,然后在这几个字下划线标注。
试卷送到皇帝手里后,宋仁宗自然就会看到被标注的四个字,然后就有了王安石和杨寘名次对调之事。
王安石知道此事后,只是大度的笑笑,从未对别人提过自己险中状元一事。
引用资料:
(1)王铚·《默记》·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