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众家 第88期】(“秋.月”主题活动征稿第34篇)两块自来红月饼
《文艺众家》第一期主题活动“秋.月”征稿启事:
时间:2016年8月28日至9月28日。内容:关于秋或月。形式:诗歌 散文 小说 书法 绘画 摄影。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踊跃赐稿!发表在平台的作品,除了打赏的百分之60稿费外还将收到小红包。家中的学童也可以参与进来,我们有一个“文艺小星星”栏目。
投稿信箱:2084791183@qq.com
两块自来红月饼
作者:焉家启
吃月饼我只吃自来红,因为一件发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的事,让我永生难以忘怀。
1959我初中毕业,校长在动员毕业生选择志愿的时候,动员我报考师范学校。于是我被当时的宣武师范录取了。入学时,我才14岁,所以带着红领巾去报到了。师范的郁校长看着可笑,问还有没有带红领巾来的?一数还真有十来个,便对我说:任命你当小队长吧!这些都是笑话。因为我是班里年纪最小的,所以备受大家的关照和呵护。
入学第二年就开始了艰难的岁月——三年自然灾害。因为当时正是青少年长身体的时候,每月的定量真不够吃的。记得几位男生得了浮肿病,还有一位甚至退了学。
1960年是这三年自然灾害中最最严重的一年,粮食和副食都十分匮乏,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忍饥挨饿,共度难关。现在都会想:这段时间是怎么熬过来的,挨饿的滋味儿只有挨过饿的人才能体会。
这年的中秋节到了,大家都盼着能吃上一块月饼。但食堂管理员说,如果吃月饼,就会减少应有的定量,一块月饼就是一个窝头和一个馒头的价值,不划算。于是八月十五的月饼就取消了。但这天的晚自习也取消了,班主任说,今年中秋的月亮格外的明亮,大家吃不上月饼,就尽情地赏月吧!于是同学们便仨一群俩一伙来到操场,这里视野宽阔,是赏月的最佳地方。那个时候大家是没有心思上月的,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时候能大口大口地吃上一块大大的、甜甜的月饼,弥补这个中秋的遗憾。我和班里另一名同学在操场上边走边聊,说说笑笑。她只比我大半年,是班里的第二小。因为年龄差不多,所以有共同语言。该到下晚自习的时候了,也就是再过一个小时就要熄灯了,大家陆陆续续离开操场,回宿舍准备休息。这时我班的高亮同学来到操场,径直奔向我俩,手里拿着一个纸包,见到我们时,迅速将纸包一掰两半儿,分别递到我俩手里。还一连气儿地说:快吃吧!快吃吧!我俩当时愣住了,半天才从手中飘出来的诱人的月饼香味儿中醒过闷儿来。原来我们手中拿到的是两块自来红月饼。现在看来,这两块月饼微不足道,唾手可得,甚至已无人问津,因为月饼的种类太多了。但在那个年代,它是那么金贵,以至让人垂涎三尺。当我们明白眼前的一切时,忙问他哪儿来的月饼,他说你们就别问了,反正不是偷来的,再说上哪儿偷去呀?这两块月饼我留下了,真的舍不得吃,知道家中还有一位挨饿的弟弟,等到周末拿回了家,和弟弟一起分享了。
从此我便觉得世界上最好吃的月饼就是自来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了同学聚会的热潮,我们班的一位热心老大姐便年年召集大家以AA制的形式聚会。一次聚会时间正好是八月十五的前夕,我一下子想起了那久违的自来红月饼。于是跑了几个地方才买到了这种月饼,拿到了聚会的现场。于是大家便议论纷纷起来。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说,现在的月饼越做越离谱了,几千块钱的月饼令人咋舌,而且已经没有月饼味儿了。吃来吃去还是自来红才是真正的月饼。
我当时偷偷问高亮,1960年那个中秋节,你送给我们的那四块月饼到底是哪儿来的。他仍然说这是一个秘密。
时过半个多世纪了,我们已从青春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每年的聚会都要先开追悼会,为逝者默哀。原班人马已从48人减到了32人,再随着时间的流逝,来聚会的人会越来越少。我就越想知道这四块月饼的来历。一次高亮病了,我和那位大我半年的秀玲去看他,又正好是过中秋。便毫不犹豫地买了自来红月饼当礼品。他见到月饼后笑了,说:我来告诉你们这个秘密。当年他家有人在副食店上班,有点近水楼台,他是去商店里拿属于他家的一份食品,但掉在地上的一份儿月饼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于是顺手牵羊地拿回来了。又怕家人看到叫他还回去,便偷偷藏起来。将自家的食品放到家后赶快回了学校。一路想,这四块月饼送给谁合适那?想到我俩是班里最小的,正长身体,比谁都需要。于是锁定目标,直接找到我们俩……啊!他当时说不是“偷”的,是什么那?就算是“捡”的吧!原来如此。说完后大家都笑了,笑得是那么甜蜜。
【作家档案】
焉 家启
焉家启 :女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退休教师;丰台区作协会员。
《文艺众家》公众平台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