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红楼梦》里的清明习俗
节序又至清明,日光和煦,杜鹃红、牡丹开、樱花烂漫,绿叶丛中,芍药花蕾也已初绽。
桃杏花红虽已谢,鸟鸣声声处,却早已是绿叶成阴子满枝。乡野处处,一派种瓜种菜下籽育秧的喜人景象,便不由让人想到,红楼梦第58回里,写宝玉大病初愈,清明之日,拄杖靸鞋,在大观园里见到的亦是这般喜人的农忙景象。
然后在杏树阴下,宝玉正自作悲,忽见藕官烧纸,为那早死的菂官,在那里悲悲切切。
因为大观园内禁止烧纸,宝玉又好意提醒她“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
宝玉口内的这个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其实是老北京民间祭祀的一种形式,叫烧包袱,又称烧包裹。
这烧包袱,并不限于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亦行之。
逢这三大节,如果逝者的宗亲后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上坟祭奠者,便以烧包袱代之。
这个烧包袱也简单,就是把各色冥纸,装封在一个纸袋内,在纸袋上写上亡者的名讳,然后找一个地方烧掉就可以了。
这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寄快递,只不过它的地址是阴间。
这个包袱皮,就是一个大纸口袋,长一尺,宽一尺五寸。一种是全白的,只在中间贴一蓝签,书写亡人名讳;另一种是在纸口袋上印有水墨单线的图案。前者用于新丧不满三年的;后者用于老丧以至宗亲三代、五代的祖先。
烧的地点,一般是选择十字路口。烧给男性逝者,在地上先画个十字,烧给女性逝者,则先画个圆。同时在烧的包袱外,还要另烧少许散钱作邮费以及孤魂野鬼之用。
除了烧包袱,小说里还写到贾琏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贾蓉也同族中几人,各办祭祀物品前往,这是贾府主子们的清明祭祀。
贾府的奴才们,可没有清明三天假,他们要祭祀先人,便只有“烦人外头烧过了”,藕官的这个烧给她的百合女友,如果央人帮忙烧化,名不正言不顺,也说不出口,所以便只有自己大着胆子,偷偷摸摸到山后烧去了。要不是被宝玉撞见及时搭救,又是一场大闹,即使不被赶出园子,被扣工资肯定是免不了的。
小说里在此处特意写及清明节,当然是为了牵惹出藕官的这段百合情,以及下文的那一通议论:
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这是明写清明,小说里还有两处暗写清明,都和探春有关,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一处是探春的判词: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因为见不到原版的八十回后文字,我们便只能猜想,远嫁海外一去不归的探春,在清明时节,独立江边,远望家乡,路远山迢,音信不通,思量至此,止不住雨泪纷纷。
这时候的探春,一定想到在大观园度过的富贵欢乐的岁月,却怎知,彼时的贾府,早已被抄家,又是祖母病逝、黛玉夭亡,宝玉、熙凤落难狱神庙。
她远嫁海外,清明思亲珠泪洒,若是再听闻这般噩耗,岂不哭死?
还有探春的灯谜诗,也和清明有关: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清明时节之春风,自下而上,最适宜放风筝,所以在清明之日放风筝,古来有之,宋周密《武林旧事》里就有清明放风筝的记载: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
明清时期,关于清明放风筝的记录,就更多了。
明《永平府志》载:清明时节家家树秋千为戏,闺人树子儿赌胜负,童子用纸为风鸢引绳而放之。
清《帝京岁时纪胜》也说:清明扫墓。……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红楼梦第七十回花了很多篇幅写大观园众人,在暮春时节放风筝,虽不是清明,然而探春放的凤凰风筝,却是她不久将远嫁海外的隐喻。
另外,小说里写放风筝,等于是放走晦气,也是古老的风俗之一,因为放风筝本就是源于古代的巫术。古人认为,在春日放风筝,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在风筝牵线被剪断那一刻,还可以消灾除病,给新的一年带来平安吉祥。
只是,大观园最后一个美好的春天,这迟迟春日,这遥遥飘舞的各色风筝,在给一众人间儿女带来无限欢乐的同时,却终究没能带走黛玉的病根,亦没有给探春带来想望中的幸福,它带给她们的,到头来,依然是家亡人散各奔腾。
原来,这世间,有多少美好的祝愿,到最后,真的只是祝愿。
作者:午梦堂主,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