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文青的自我救赎
编者按: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有些实现了,有些忘记了,有些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并未忘记,因为它会在夜深人静时,被我们小心翼翼的拿出来,重新擦亮。
一个老文青的自我救赎
老文学青年简称老文青。他今年二十好几了,工作,买房,安身立命,几年的时间。对于青年,他感觉自己渐行渐远了,无论面态还是心态,都显现出老态。对于文学,他感觉自己还是那么热爱,亦有如新生。
这么多年,他在自我救赎。
十多年前,老文青上中学,写了一些歪诗,他的初中语文老师很欣赏他:语文课撒开了写,只要别在别的老师课上写就行。写好了还把他的作文拿出来在班里读,老文青开始雀跃。
后来老文青上了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博大精深,汪洋恣肆,总能引发老文青写东西的冲动,他开始疯狂的创作,写歪诗,写散文,写剧本,写议论文。后来发展到其他的课上尤其数学课上,也在写作,那时候老文青,有个想法,未经世事的他要重新架构历史,创作一篇鸿篇巨制,准备迎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挑战,老文青要起飞了。
后来老文青被班主任叫走训了一顿,班主任的话简单而明白:你的才华需要一个平台,再有才华没有这个平台都难以起飞,有可能还会被迫中断。高考会给你这个平台,但它是六科综合实力的较量。你现在需要让渡出一部分爱好,来让自己爬上一个更高的平台,更好的实现梦想。
老文青似乎明白了也似乎没明白:连个一本大学的中文系都考不上,何以谈文学?于是老文青数学课不写诗了,开始了数学的救赎。但是老文青依然每周用语文课和语文自习写随笔,每周最少写三篇,不写憋得慌。
一年后的高考老文青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本,感谢数学,没和别人拉开血淋漓的差距。感谢语文,129分,他考了全市第二。报志愿,尽管父母一万个不愿意,老文青坚持了,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大学,一个八十多年历史的老牌中文专业。老文青如饥似渴的读书,如鱼得水的写作,如梦初醒的对那些文学大师追捧同时不屑。老文青遇到了住在下铺的另一个老文青,对他的膜拜超越了课本上的权威,他为他打开了一扇窗,那扇窗让老文青看到了一辈子的风景,至今如是。老文青也因为文学和社团结识了那个比自己小一届的女孩儿,她善良而单纯。
老文青在这所大学见识了现代诗研究的权威,小说评论的名家,翻阅了图书馆的几百本书和三年的所有文学,历史,时政杂志。办了一个文学社团,写了三本集子,研究了两篇被评为优秀的论文,出入于学生活动之中给各类活动写宣传朗诵稿,同时也在学生组织中练就了一身公文写作的好本事。单纯也不单纯,那真是老文青的黄金时代。
后来两个老文青都倾慕的一位现代诗研究的先生去世了,他们都很悲伤。大四伊始,老文青家乡的一所重点中学招聘高中语文老师,意在研究生。本科生老文青带着自己的三本“著作”和图书馆开具的“图书阅读清单”兴致勃勃的去了,二十分钟的试讲下来,老文青成为了整个中文系第一个签工作的人。
临近毕业,老文青为自己的年级写了一首毕业歌,歌词中说:“轻轻铺开一张纸,四年时光已成诗。浩荡离愁折不断,湖畔细柳枝”“一声中文一生情,倚马写古今”老文青真是不舍呀。分别的六月,老文青和另一个老文青去老师的墓前看了看,后来各自乘着火车南下北上。
如今这个老文青是一个重点高中高二文科班的班主任兼上一个班的语文课,收入虽并不可观,但也够安身立命,这个过气的老文青不再想着架构一篇鸿篇巨制,获什么诺贝尔文学奖。
也许告别虚妄之后才更见希望,结合当下教育的感悟,以情动人,他每周给他的学生写一封信,称之为每周寄语,每期两千字左右,到现在写了二十多期。
给两个杂志写稿子,一个月一万字左右,稿费正好抵过房贷的一半。
每个月精读两本书,写阅读感悟和读书笔记,每天都在备课、听课,阅读教材、教参、配套书目,向老教师请教班级管理经验。
不定期打理自己的公众号,发一些班级管理、教育教学、闲话人生的感想感悟,几千人的关注量,有时也有些小爆炸文章,老文青乐此不疲。
白天备课、班级管理、生活琐事,无暇提笔。晚上看学生上自习的时候,老文青就会开机创作,一个晚上4000字左右的写作量完成后,酣畅淋漓。“就像刚刚洗完澡一样”,老文青把这个感受讲给学生,学生表示不解,老文青笑了:那你们还谈什么酷爱文学,酷爱写作,连这种创作完成进入佳境的状态都没体验过,快老老实实读书做数学题去吧!
当然老文青还是愿意他的学生喜欢写作,他宣称:如果你在我的语文课上是写随笔和看书,我可以不管你。深爱写作的老文青明白:教学课堂和阅读写作,真的很难说清哪一个对那些爱好写作的孩子作用更大。
“但是其他课上绝对不可以,随笔写到别的科目课堂上就是违纪!”走过河北高考之路,作为班主任的老文青也深谙,无论多高的才华,平台都很重要,现行录取体制下,学生再会写也得参加高考,高考是六科综合水平的较量。这些话多么熟悉,总能让老文青擦亮过去。
孩子们的梦想需要平台也需要落地,再更高的平台上更好的起飞,在土地上淘尽虚妄,留下希望。
避不开高考,既当语文老师又当班主任的老文青选择了这样折中的方式。所以每次看到有助于自主招生的作文大赛,老文青都眼热,鼓舞学生并且眼含热泪跃跃欲试。
如今这个老文青,已在一所塞外小城安身立命。在公众号上推出孩子的作品,开了个专栏,叫“你曾是少年”,鼓励孩子们,何尝又不是鞭策自己。受领导之托筹办一个叫做“一中朗读者”的节目,选拔好声音,挑选好文章,上百个孩子,几百篇文章,老文青忙忙碌碌,毫无倦意。
风雨飘摇,现实催削之后,老文青更加热爱文学。看着正在上高二的学生,他想到了高二时的自己,这条路从未中断,因为有孩子们,因为笔还在自己手里。
理想 情怀 温度
一个教育者的心路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