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河村,蒲河川
初到蒲河的那个早晨,夏日的雷雨一阵接着一阵,而就在这样的天气,在阵雨的间隙里,我像蒲河打量每一位陌生的游客般打量这个名叫蒲河的村庄.
蒲河村因蒲河而得名,蒲河畔茂密的蒲草定与河名和村名相关,而蒲河的灵秀,却绝非仅来混浊的蒲河和河畔蒲草的如毡如毯,蒲河自然的美美的让人心动,更多应在于这里的山并不陡峭,这里的河滩亦相对较宽,蒲河水自百十里外的毛井一路奔流而来,挟泥裹沙,滔滔不绝,却在这里逶逶迤迤地拐了一个大弯,这弧形的一弯,弯出了道长长的河湾,湾出一弯平坦的河滩,河滩平整而宽阔,公路绕在川谷的两岸,四面是连绵的群山,而就在这宽阔的河滩地里,一个大型的旅游基地已初具雏形,月亮湾香草园似乎是景点的核心,围绕香草园的,除了成片的格桑花,油葵花,月季园,还有欧美风情的游客接待中心,整齐的新农村和村广场,围绕香草园的还有许多的风情建筑,木栅路、吊桥、尖顶木屋、大风车、漂流中心……就边周边的山头上,也建起了许多的凉亭、雕塑与之遥相呼应;可以预期,不久之头,这里不仅仅是蒲河景观线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陇东地区极具特色的一道人文景观。
从蒲河旅游接待中心的楼顶四周望去,整个的蒲河村尤如处在一个镶花的盆地,而盆地这块平坦的滩涂,却正在发生着本质的改变,花草楼阁在不断漫延扩展,农田果木在不断退缩,麦田、玉米田的占比已越来越少,在数个施工队热火朝天的施工中,在压缩机的轰鸣,在木刨床的啸叫,在气枪梆梆的击打声中,我们可以憧憬一张剌绣、一方雕塑,一个巧夺天工的胜景,却同样在心中感到失落,失去的是曾经的亲切和一去不返的农耕。
在午生的夕阳里,我离开工地,向村庄的纵深处漫步,乡野依然很近,在蒲河村的小径上,在这火热的六月,许多的杏子树下都有掉落的点点红杏,这时节的桑椹子也熟透了,时不时就能碰到一两树,山桃、梨子还有核桃都随处可见,最有特色的当数那些高大的椿树,椿树上繁华的翅果嫩黄中透着艳红,孔雀展翅般托起一片玛瑙箔片的晶莹,艳美胜似十月的红枫;飞鸟啾啾,夏虫铮铮,游客的脚步尚轻,千年的种子还未灭踪。
沿着逼仄的茅草坡道上山,村广场西北山头上一层层的老窑洞才是村民的故居,这些老庄子层层叠叠,又各自独立,散乱而有许,在枣花清香的浸染中,在果蔬与野草的包围里,许多的庭院都门扉紧锁,却依然给人主人未曾走远的感觉,偶有依然坚守的住户,一声猫叫,几声狗吠,立时唤起人经年的记忆,似曾相识的故乡情怀立时给人一丝淡淡的落陌。
一位蒲河村的村民告诉我,村子里至今出行不便,每天早上虽有一趟班车通西峰北站,但却没有回来的车,从西峰加蒲河,只能回到显胜再包车,村子里的许多居民都外迁了,经济好点的进了城,一般的上了显胜,如果不是几两年搞旅游开发建新农村一些人留了下来的话,估计现在村子都不会有多少人了。
蒲河村,我定然不知道他的历史,相信无数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们,来这里定能找到一此熟悉的感觉,那口箍窑,那扇木门,那口老井……都会点燃千年旧梦在灵魂深处的烈火。然这一切,已即将逝去,远离,新的诗意将是
一种癔想的挪用和设计,那些千年的传承将化为乌有,统统被剥离。
在蒲河的工地上做了几日小工,早上在Q上有朋友发送生日祝福的消息,突然就明白又虚老了一岁,晚上回家,洗过澡就整理这点图文,不想又到了凌晨,再附上两段小随笔,也算是打工印记罢:
在蒲河工地上
下雨天
我蹲在凉亭看新闻视频
一个戴太阳帽的中年男子踱过来
干巴巴的脸上满是笑容
你手机真不错
当以看电视呢
我笑笑
男子离去
腿一长一短
未走远又返转
结结巴巴对我说
我给你买包烟
给我看看你的黄片
我不会抽烟
男人很遗憾
真想找点黄片
给他看看
因为他离去时絮絮叨叨说
还没有看过黄片
两个老小工
七十五度的楼顶
太陡、太尖
招许多的小工
来了就走
老姚和老毛
却坚持了一天又一天
老姚六十九
老毛七十三
攀着绳梯
一趟趟在滚烫的屋脊上
油毡瓦片
危险
老姚老毛也说
危险
但他俩都很乐观
说得干
活着
不能给儿子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