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对青春电影毫不感兴趣的我,应朋友的强力推荐走进了影院,去看《少年的你》。已经准备好纸巾的我并没有被戳中泪点,但却有一种痛,沁入心扉,以至于电影结束很久,都还很难走出来。
关于电影主演的精湛演技,导演的用心良苦,细节的别出心裁,别的作者写过好多,我很想关注的是电影反映主题——校园欺凌,背后的原因。这是一个关于少年的故事,却比我们想象中更残忍,更黑暗。故事的开头,是被欺凌的女孩胡小蝶从学校楼上跳下,以至身亡,而欺凌并没有因为一个花季少女的死而得到遏制,还在肆意滋生蔓延。在所有嘲笑和冷漠中给胡小蝶盖上衣服的陈念成了下一个被欺凌者,之后被往凳子上倒墨水,被用排球砸头,被故意绊一跤而摔下楼,被围堵,甚至被拍裸露视频。就在陈念得到小北保护后,小渺又成了下一个被欺凌者。似乎欺凌成了“传承”。难道她们就甘愿被欺凌?不,她们试图反抗过,试图求救过,影片中胡小蝶对陈念说过:魏莱她们在欺负我,你们看不到吗?被欺凌的陈念找过警察,最后找到小北的保护,小渺也向陈念求救:你能不能让保护你的人也保护我。然而惨剧依旧发生,是的,施暴者让人痛恨不已,但这难道仅仅是施暴者所犯下的错误吗?面对胡小蝶被欺凌,所有人都知道,却没有人帮她发声,都害怕自己会是下一个,躲都躲不及,谁还管呢?如果说欺凌是让胡小蝶有了死亡的想法,那同学冷漠的双眼定是给了胡小蝶死亡的“勇气”。我无法理解围观的学生是如何做到如此冷漠,以至于袖手旁观,拍照取乐的?但我知道他们是隐形的杀手,是压死胡小蝶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案件的调查,上课铃响了,学校领导竟然说:“让她去上课吧,她们高三的时间耽误不起。”难道一条逝去的生命真的不及几节课重要吗?欺凌者魏莱的妈妈被找来学校谈话。魏莱矢口否认自己欺凌陈念,她说,“我们同学间本来就经常这样开玩笑啊”。魏莱妈妈也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替女儿开脱。这次的报警就这样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学校的无关痛痒难道不是惨剧继续发生的原因?再看看施暴者们,魏莱,父母的傲慢和冷漠,让她成为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罗婷,父亲的酗酒和家暴,让她成为校园暴力的执行帮手;小渺,母亲的卑贱和懦弱,让她沦为校园暴力的协助者。来自原生家庭的各种问题让她们的成长是畸形的,没有任何快乐和温暖,所以要将自己的欢乐靠建立在欺负别人身上来获取。少年沦为野兽,难道和原生家庭没关系吗?校园欺凌似乎是学生离不开的阴影。只能说现在的保护法漏洞很大。在双方都是未成年时,更多的保护加害者,殊不知这种情况反而会让未成年人觉得自己可以合理合法的去施暴,就像魏莱那样,“未成年”“没出人命,闹着玩”不用十个字就能搪塞过去,他们想着无罪释放,实在不行,大不了关几天就放了。于是多少个十四岁以下的混混都抱着不入刑的想法拼命的去做施暴者。某保护法真的是起到反作用,成为了滋生恶的温床。影片的最后,施暴者魏莱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而反抗欺凌却失手杀人的陈念和保护欺凌者的小北都锒铛入狱,但如果多些如果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如果胡小蝶被欺凌跳楼后,有同学勇敢站出来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如果班主任能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班级的情况;如果警官在第一次惨剧发生后,能持续跟进一下事件;如果魏莱的妈妈不袒护表面无辜的女儿,能及时进行教育和管理;如果每个人都多一点温暖,少一点冷漠;只可惜,没如果…《少年的你》上映后,《中国新闻周刊》在微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全球每年有2.4亿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令人咋舌的大数据背后,正是少年们对边界的失控。近日一个13岁的男孩子尾随女生痛下杀手,然后发照片在圈里炫耀,还去挑衅受害女生的父母。而这个男孩子的父母呢?警察来的时候在帮他擦血。校园欺凌如此常见,仅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那些没有经过曝光的,校方私底下解决的更是数不胜数。福建漳州市北斗中学的小女生被多人扒光上衣、裤子殴打这些赤裸裸的欺凌,在孩子眼中是再事实不过的事情,可到了成年人的眼里,却成了玩笑。校园欺凌事件的题材真的让我起鸡皮疙瘩,难过而且无奈。我相信大家都经历小学之间所谓校霸的争打,初中的看同学被片区老大的勒索,再到高中有同学被人捅,大学宿舍投毒案,校园欺凌时刻都在,而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多一点来源于父母亲的关注,老师和身边同学的关心,少一点置若罔闻的冷漠,少一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闲心,就可能会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多数人眼中,少年是多好的年纪,青春无限,活力四射,但《少年的你》揭开了青春的滤镜,还原给我们了一个真实的社会。随着10月21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希望我们的社会,家庭,同学,朋友,多关注少年,善待少年,让他们都能肩并肩走在阳光下。
右下角👇在看,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