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奇马”引发的随想
这两天,大连一直处于台风“利奇马”的影响之下,虽然没登陆,但因为接连不断地下雨、刮风,还是给人们的上班、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开发区有些单位还因为停蒸汽而停产。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2LzIxMTcvMjI0NjEzNjMwXzFfMjAyMTA2MjEwNTU3MDEyNTU=.jpg)
想起了小时候老家刮大风的情况。老家在内陆,一般情况下,台风登陆后都会逐渐减弱,刮不到那里。但偶尔也会有龙卷风这样的强对流天气。有一次应该就是龙卷风,把家里的一棵成人抱不过来的老柳树刮倒了,父亲将其树身锯开,做成了菜板,用了很多年。
小时候老家的雨季,降水量还是很大的,经常也会下得地面冒泡、庄稼地里积水,以至于很多天不能下地里干活。那时候村里还没有机井,有的都是人工挖的土水井,井壁砌砖,井底有泉眼,连着地下水层。平时,水位距地面约三、四米的样子。到了雨季,井水水位上涨,有时会涨到与地面持平。到地里干农活,口渴了,可以就地取材,直接用玉米皮、西瓜皮打水喝,井水是凉的,也没有污染。后来,随着气候变化,老家雨季的降水量越来越少,土水井的水位也越来越低,以至干枯。为了保证粮食的产量,人们只有打机井来开采地下水。机井也从刚开始的十几米、几十米、到后来的数百米,越来越深。地里的土水井逐渐被人们用土填平,种上了庄稼。
我们村是全县有名的大蒜之乡,几乎家家户户的菜园里都会种上几畦大蒜。主要就是因为村里的水井多,能够方便地浇水。后来,土水井没有了,大蒜的种植面积也逐年减少,市场慢慢被山东来的大蒜占领。
这几年春节回老家,到亲戚家拜年时听说,有些村子实施了只种一季庄稼的政策,即秋天收完玉米后,不再播种冬小麦,让土地闲置下来,以减少地下水的用量。同时,浇地时尽量使用南水北调工程调过来的水。这样,会对地下水位的恢复起到一定的作用,缓解华北缺水的局面。
前两天,看老家的公众号,讲到流经县城的滏阳河里有片荷花塘,居然入住了黑水鸡。据说,这种黑水鸡对水体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可以看出,滏阳河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极大改善。希望村北的天平沟也能尽快得到治理,过年回家时沟里不再是散发着异臭的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