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王乐亭:牙痛四五针
牙痛四五针
牙痛又称齿痛,是指牙齿或齿龈疼痛的临床症状。常因风形侵袭、胃火织盛、阴虚火旺及虫蚀牙体等引起,见于龋齿、牙痛、齿槽风、牙咬痈等牙病。西医之龋齿、牙髓炎、冠周炎、根
尖周炎、颌骨髓炎等病,均可出现牙痛。
齿为骨之余,而肾主骨,手足阳明经络于齿龈,故齿、龈与肾、胃、大肠有关。观察齿龈可知肾与肠胃病变,一般而言,齿龈病症虚则以肾脏亏虚为主,实则因胃肠火热引起。
【组方】大迎向上刺,颧髎直刺,合谷同侧刺,内庭对侧刺,太溪。
【功能】清热散风,滋阴降火,通络消肿,化湿止痛。
【适应证】一切牙痛
【注解】
(1)《灵枢·经脉》说:“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人下齿中…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胃脉络于上龈,大肠脉络于下龈,齿属阳明经,故牙痛与胃肠关系密切。上牙痛多为胃火上炎,下牙痛多属大肠积热。多食甘酸、烤炸之物,或湿热蕴于阳明而损齿,又为龋齿牙痛之因。
(2)《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了男女“肾气盛则齿更发长,肾气平均则真牙生而长极”。《灵枢·五味》说:“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齿为骨之余,肾藏精主骨,二者同出一源,故肾经虚火上炎亦为牙痛病因。
(3)“牙痛四五针方”适用于一切牙痛。方中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性能清轻走表,升而能散,上通头面诸窍,尤其口腔多症,能起泻热散风、消肿止痛之效,《针灸大成四总穴》有:“面口合谷收”之说;颧髂,一名“兑骨”,此穴为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交会,又在面部中央,阳经会合之处,对面肿齿痛效如桴鼓;大迎,一名“髓孔”,此穴为手足阳明之会,对牙痛颊肿、唇润口歪立竿见影;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属水,治疗牙痛、咽喉肿痛等症皆能胜任;太溪,一名“吕细”,为足少阴肾经输土之原穴,《针灸大成·通玄指要赋》说:“牙齿痛吕细(太溪穴)堪治,屡试屡验。”运用牙痛四五针,不论牙之上、下,选用或全用,痛无不愈。
吕细指代穴位有三种,一般认为是太溪穴别名。
①太溪穴别名。见《针灸聚英》。
②指内踝尖穴。见《针灸集成》。
③《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吕细,在足内踝骨肉下陷中,针三分。”所指疑为照海穴。
太溪穴 Tài xī(KI3 )
〖穴位取穴法〗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穴治肾胀;配支沟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刺。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腧穴、原穴。
〖别名〗大溪穴,吕细穴。
〖穴义〗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