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城村的姓氏与辈分(一)
关城四个大队(村),超过一万多的人口。姓氏并不算太复杂,不算娶来的媳妇姓氏,以男性为准,一共有31个姓氏,引用后街张双龙编的“关城姓氏诗句”:
张郭李白范蔡梁
陈田孙邸许刘杨
潘胡郝乔赵栗马
高辛尹苏贾朱王
思来想去落三姓
思后方晓卞金黄
从编辑的这首诗中,感觉越熟悉的越容易一时想不起来,黄姓居然是后想起来的。
姓氏的分布没有什么准确的规律,张是村里的主要大姓。一村姓张、刘、杨的多一些;二村姓张、王的多一些;三村姓贾、张的多一些、四村姓陈、许的多一些。
小八族
关城还有一个特别的家族,是由八个不同的小户姓氏组成,被称为“小八族”。包括尹,范,赵,乔,刘、徐、郝、张,这些都是晚于关城大户搬迁来的。据说,当初是有老人过世后,看到大户人家戴孝的多,这些新来不久的小户人家一商议,结盟成一家子,以后有老人过世也一起戴孝,有喜事也走动。可以想象,当时的背景,少数小户连成一家,一是有事儿热闹,二是避免受欺负。现在小八族中的赵家人口最多,徐家已经没后人了。剩下的7家还搬走两家,关城小八族其实还剩下赵、刘、尹、乔、范5家住在关城村。
三个张
关城四个村还是姓张的最多,张姓还分二甲张、四甲张和八甲张。其中二甲张分布最广,四个村哪个村都有二甲张。其次是八甲张,主要集中在西头和大街。根据老人们讲道:有八甲二甲不分家之说。据传二甲是从八甲过祭来的,也就是说,二甲的祖先也是八甲。
四甲张人口明显不如其他两甲多,我知道的有张春来、秋成、海卫、海河、卫健一大家子,以及后街的永标、五奎、记奎、克青、克勇、一大家子,以及我们老宅院对门张建军、建涛等,也是四甲张。
除了八甲二甲,人口最多的就是二甲张,说道也多,辈分讲究也最多。关城二大队(村)二甲张很集中,还有张氏家族有“上头院、下头院”之分。
二甲张排辈儿比较严谨,哪一辈起什么名字,名字都按应该叫什么“字儿”来起,所以,不分年龄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个人什么辈分。除了张小庆、张双龙一家以外,后街上头院的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小辈。到了我这一辈,早已经没有了字儿。若按照光淀张庄的张姓说法,60辈儿为一轮回,没有字儿的,反而是辈分最大的了。我也是村里二甲张这一辈中岁数最大的,这意味着,我的辈分最小!
听人常说:辈小,是因为以前祖祖辈辈家里比较富有,男丁能早早娶上媳妇,生孩子早。而家族里日子不好过的,结婚晚,生孩子肯定也晚,一辈儿就差一代的,屡见不鲜。只需几代人持续的贫富差距,加上哥们多,老大和最后一个弟弟,能差20多岁,当辈就差了一代人,多年后,同龄人就能差好几辈儿!
二甲张在世的老人中,前不久过世的张连山是辈分最大的,他比文字还大一辈,与世字、兆字、国字一辈儿。
接下来的文字儿中,张火箭、张卫东、二胖等人算是比较年轻的了。文字儿下面是庆字儿,这一辈的人老少都比较多。
庆字下面是光字,如果光字在50岁以上,60岁以下,这是个不大不小的辈分。
光字下面,是绍字,我爷爷的辈分,在后街,这一辈的人曾经比较多,但现在大多都故去。在世的,有的已经八九十岁了,尽管岁数很大,住在村南淀边的随意拉出一个年轻人,就跟他们辈分差不多。所以,多少年来,辈分大的一直拿后街小辈调侃。有的也不懂辈分的意义,就是感觉比自己岁数还大的人,给自己叫个叔或爷的,就跟吃了一顿饱饭似的那么痛快,心里舒服。
后街人由于辈儿小,总是心有不甘,特别爱理论,经常争的脸红脖子粗。但按字儿排行就跟法律文书一样不可动摇,只能拐弯抹角的按亲家、表亲找找突破口,一直到辈儿大的感觉烦人,稀里糊涂的怎么叫都行。也是,张姓家族在关城生活了数百年,现在同甲通婚很普遍,而且关城村的男女嫁娶大多都在本村,有的辈分也没法论。既然没法论,那就各自各论,这就有了两口子对一个人有不同的称呼,或者对两口子的称呼却不是一个辈分。说明一下,各自各论这种现象不分几甲张,不分姓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八甲张
再说八甲张,八甲在一村特别多,二村的主要是大街和后街。我的姥姥家就是八甲,比我年轻不少的小利、二红、颖超等都是我舅。西头张水强、张国永一大家,贺峰贺领贺新贺军一大家、大街上张傻田、喜明、树增和后街张光明、张玉池、张德卫、德利和著名的河北梆子武丑张志奎、克海、克青一大家子等等,这都是八甲张。
跟二甲张差不多,辈分也是相差悬殊,辈子最大的是树字儿,比裕字小一辈。大街小卯饺子馆的张小卯,就是树字的,辈分很大。
(未完待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