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翔电影的类型特色及在合拍语境下的生存

作为2000年后方才冒出头的香港导演,彭浩翔似乎与普遍为人所认知的八丶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已经没有多大关系。经历了世纪末的重创,九七后的香港电影重新洗牌,年轻导演心态与视角的转变,顺理成章。然而彭浩翔却在2000年后被封为延续港产片真正血统的旗手,即便在他北上参与合拍电影之后,口碑票房亦双丰收,可信心满满的自诩为港味十足——但事实又是否如此?

彭浩翔的「混合类型片」

自彭浩翔第一部电影《买凶拍人》(2001)开始,他的电影便凸显出一大特色,便是类型片的杂糅与戏仿。《买凶拍人》开始时像杀手电影,却凭藉描述杀手生活的拮据情况而将电影转化为通俗喜剧,消解了「杀手电影」严肃的类型感,「大题小做」,达到黑色喜剧效果。

他的第二套电影《大丈夫》(2003)则反其道而行,将偷情这类通俗题材用夸张的警匪类型片包装,「小题大做」,以制造出另一种荒诞。

及至这两年的《志明与春娇》/《春娇与志明》(2010/2012)系列,他仍乐此不疲地使用这种方式,两部电影皆以恐怖片类型开端,气氛到高潮时旋即转为轻松的爱情轻喜剧(《志明与春娇》同时又揉杂了纪录片的「粗糙感」与广告片的「精美感」),两种类型的杂糅,看似带来「反讽」之效,但综合看来,却是戏谑多过真正的讽喻。

彭浩翔熟悉商业类型,聪明地混合类型,不断操弄甚至颠覆观众对于类型的期待,以制造出戏剧化的效果。可惜的是,在各式类型电影的应用中,他却仍停留在模仿阶段,而极少有个人的类型创作。这点在《伊莎贝拉》(2006)与《出埃及记》(2007)二片里尤为明显,他打算改变原先类型杂糅的怪鸡喜剧风格,转向拍摄较为严肃的文艺题材,却只能靠模仿来构建电影风格。《伊莎贝拉》从电影字幕的设计,到人物边缘化构图的处理,甚至音乐上过犹不及的使用,形式上都因袭王家卫,甚至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出埃及记》则明显模仿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故事源自《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1999),而某些形式又学足《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原创性极低。

相对而言,彭浩翔最擅长的类型是「爱情轻喜剧」。他这一系列作品,电影语言贫乏,镜位变化与气氛设计等皆乏善可陈,但在文本语言上却显示出一定的原创性,富写实色彩的诙谐对白成功制造出戏剧氛围。但当他的电影缺少了对白语言这方面的优势时,效果就往往会大打折扣,《公主复仇记》(2004)便是很好的例子。此片虽然仍是彭浩翔擅长的爱情电影,却杂糅了悬疑片的元素,气氛较严肃,对白文本亦少了招牌的揶揄式趣味,出来后反响平平。

一切从「性」开始

彭浩翔的爱情喜剧,其实也可以归入性喜剧类型,而他的性喜剧糅杂了软性情色片与爱情电影。他是一个典型用性喜剧逻辑与思维构建电影世界的一位导演。

综观彭浩翔的电影,引发戏剧的「干扰事件」 几乎都是从「下半身」开始的。《买凶拍人》中缪非临所饰演的名媛被录下性爱光盘,更被讥讽在床上有如「死鱼」,因而买凶杀人并要拍下短片,葛民辉就是受雇的杀手;这件「下半身事件」促成了葛民辉与张达明的相识,从而引发出整个故事。

《大丈夫》(2003)更不消提,几个男人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背着老婆们出去「滚」。《青春梦工场》(2005)的种种闹剧是因为一帮年轻人希望和AV女优发生性关系。

《大丈夫》剧照

《青春梦工场》剧照

《公主复仇记》则是一出典型的艳照事件。即便像《伊莎贝拉》这样走艺术片格局的电影,「干扰事件」也源自性行为的结果——主人公杜汶泽发现自己突然有了一个女儿。即使在一些不以性元素推动戏剧的作品里,彭浩翔仍会从跟「性」有关的话题,打开影片的序幕,好像杂锦片《破事儿》(2007)的开篇,便是探讨床上问题,《志明与春娇》里的志明出场前,先以其前女友慧英手镯上的阴毛展开。或许可以这么说:彭浩翔是一个从「下半身」开始思考的导演,他的创作思维大多源自性喜剧的逻辑,而性喜剧的核心问题一定是从性开始的。

《公主复仇记》

性喜剧类型电影最重要的一个母题,便是成长。彭浩翔在这方面也一样因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春梦工场》。《青春梦工场》是一部典型的性喜剧类型电影,以各式各样疯狂的性闹剧做主戏,而在终篇带出「变化」与「成长」的母题。在性喜剧中,「性」不过是催化剂,重要的是人物在「成长前」与「成长后」的分别,正正是这种人物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前后反差,带出了整部戏的戏剧性。

《青春梦工场》

彭浩翔深谙此道,尤其是在此类成长电影中人物前后变化所带来的宽容性,因此他可肆意在前半段设计人物的「缺陷」,在他的电影中,这些「缺陷」便是以其招牌式的「贱」来表现。那一种以挖苦讥讽他人(许多时候是性方面)而建构观众自身优越感的喜剧逻辑;片末,主人公们往往会幡然醒悟,反省自己之前的无知与荒唐。这类「缺陷人物」很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和喜爱-《大丈夫》中流连夜场的男人们终于体恤妻子,体悟到夫妻之道;而《青春梦工场》里的一班年轻人则在疯狂的「四仔」拍摄经历过后,认识到AV女优天宫真奈美的美好一面,并醒觉到自己的幼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王朔为代表的痞子文学曾流行一时,彭曾说自己亦受其影响;跟痞子文学中相类似,其电影里的人物也是先降低身段制造自己的无理态度,最终却回归正统与主流价值。所谓「刀子嘴豆腐心」,「耍贱」不过是「善意」的玩笑而已;今时今日,「贱」的公共释义已改变了。

《大丈夫》

《青春梦工场》

问题是,在彭浩翔的性喜剧里,人物性格的变化往往显得随意,不合逻辑,甚至伪善。且以《破事儿》里〈增值〉一节为例。影片以嫖客和妓女中间人在电话中物色酒店小姐打开序幕,主角的独白说明自己是酒店小姐的常客,人物明显延续自《大丈夫》。嫖妓过后,杜为妓女的手机增值,当他坐下吃牛腩面,细细回味之前那一幕时,竟然长出一丝丝类似「爱情」的感觉,自我陶醉起来,俨然传统爱情电影中的「情圣」。

《破事儿》

彭浩翔狡狯地令观众忘却了人物身上原先的「缺陷」,渐渐认同人物的转变和最后的「纯情」,并投射其中。同样的逻辑,也见诸爱情喜剧《春娇与志明》里。片中刻薄成性的主角余文乐,自始至终脚踏两船,片末却霎时觉醒,要挽回与前女友的关系;彭浩翔将这种性喜剧式的人物变化,变成一种纯粹功能性的手段,至于人物的合理性,则完全置于不顾。

《春娇与志明》

今年名利双收的《低俗喜剧》(2012),摆明车马,自嘲低俗,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本来无可厚非,但片中的低俗人物既摆出「为电影牺牲」的做派,又频频转化出「温情」的一面,就不禁让人怀疑其中的真诚。片中角色电影监制杜惠彰,我们看不出他对电影有过真正的热情,对他来说,电影只是一盘生意。另一方面,彭浩翔又在父女关系上大做文章-父亲虽然有很大的缺陷,例如他经常在女儿面前上演一些「儿童不宜」的戏码,并沾沾自喜,但毕竟还是很疼女儿的,彭在片末便特地泡掣了一场「动人」的温情戏。电影剧情只求疯狂搞笑,完全无视于性喜剧类型中人物转变的合理性。

《低俗喜剧》

对女性的偏见与猎奇的视角

纵观彭浩翔的电影,男性主人公们永远都是下流低贱的港式「仆街仔」形象,但最终都会「浪子回头」。如上文所说,这些贯彻始终的「仆街仔」角色,验证了彭浩翔电影中人物转变的唐突。另一方面,在这些持续以男性立场做主导的电影中,女性自然成为消费品和受害者,如《低俗喜剧》中陈静所饰演的港女,「低智犯贱」。

《低俗喜剧》

即使在爱情喜剧《志明与春娇》与《春娇与志明》系列中,也有不少对女性角色的揶揄嘲弄,包括对于Brenda的外貌不遗馀力的挖苦,以恐怖片形式对「克夫」女子的讪笑…。在阐述志明与春娇的关系时,春娇被描绘成典型的港女代表,缺乏主见,「想玩又玩不起 」,轻易投入暧昧的关系却又难以自拔。这种描绘在第二集中尤为明显——面对轻浮越轨的志明,春娇难以抗拒,只能一面迎合-「我想摆脱张志明,但自己却变为了另外一个张志明」。伊莎贝拉》里的男主角,无论私生活和工作都劣迹斑斑,一事无成,但伊莎贝拉却对他一往情深,痴心等待。女性角色不但没有嫌弃这些「贱男」,反而深受吸引,甘心受困。彭在人物变化的设计中,总会让坏男人们最后迷途知返,一方面满足了男性观众的自恋诉求,另一方面也让部份女性产生对男性的憧憬与认同。

《春娇与志明》

假如彭浩翔对港女的描写总带偏见,他对外埠女性却是充满了一种「奇观」式的猎艳消费心态,这从他的第一部影片《买凶拍人》开始,便展露舞遗。片中樋口明日嘉所饰演的AV勃起辅导员,被视为主人公心目中的「女神」,主人公渴望与她发生性关系却又不敢承认,最后当然一如所愿,满意收场。彭对于大陆女性的性想象更加外化,包括衣着身材和开放大胆的作风。《春娇与志明》中的杨幂本是文艺青年,却被包装成一个头脑简单的人物,完完全全是一件消费品。

《买凶拍人》

合拍片之路

彭浩翔于2004年曾以爱情加悬疑的《公主复仇记》探测内陆市场,并不成功,反而 「爱情喜剧」才稳妥,因为爱情与喜剧这两大类型,在审查上都不会遭遇太大刁难,成本也较为低廉,而这又恰恰是彭浩翔最擅长的领域,所以很快就催生了《春娇与志明》。《春娇与志明》能够在合拍片市场成功,很大原因是为了这部电影拍得仍像港产片。CEPA签署后,合拍片也试过如《炮制女朋友》(叶伟民,2003)和《不再让你孤单》(刘伟强,2011)这类爱情戏,票房失利,「中港演员」搭配所造成的隔膜是主要原因。在《春娇与志明》里,彭浩翔聪明地将爱情戏的主人公保留为香港演员,而合拍片固定要求的大陆演员杨幂与徐峥,则被摆放在故事中辅线的位置。另一方面,片里极少带浓厚大陆地方色彩的场景,更多的是酒吧丶高档餐厅丶ktv等城市化风味的场地。比起《志明与春娇》,《春娇与志明》明显增加了内景戏,减少了外景戏,而在本来已不多的外景拍摄部份,彭浩翔选择了用大光圈浅景深拍摄(其实整部戏都是这个摄影基调),背景的虚焦将城市的具体面貌模糊化了,这样,彭浩翔便巧妙地回避了港味消失的效果,并消解了两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尴尬。当其他香港导演在合拍片里捕捉「当地性」时(例如《不再让你孤单》中拍摄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他却在《春娇与志明》里「去当地性」,加上男女主角说的仍是广东话,可说与一部港产片无大分别。

《春娇与志明》工作照

凭着他的聪明,彭在合拍片的市场分得一杯羹,但他的局限也不少。他所擅长的类型杂糅在类型片受限的大陆市场,本身已不容易发挥,而他钟情的「性话题」,在合拍片里也不能肆无忌惮;比起《志明与春娇》,《春娇与志明》中的性话题已经较为隐晦。在类型片方面,彭几乎只有「爱情喜剧」一条路可以走,他的合拍片《撒娇的女人最好命》亦是同类作品。回头看彭浩翔拍摄的所谓纯港式制作,虽然创作活力已大不如前,但在商业上依旧能够依靠类型模仿和性话题赢得喝彩声,并以「粗口」将自己打造成文化维权和保育的人士。一如他喜欢运用的类型糅杂,彭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虽有「明显缺陷」但又「政治正确」的人物。他并非真诚,但他聪明,奈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