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一辈子交给了诗歌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来发展~
仙桃周刊记者 谢伯康
“我用一颗澄明的心爱你
就像当年,你给我的一碗清茶
每一滴都氤氲了我湛蓝的心境
/爱你,只需要一点点
就是我俩第一次相约时
你坚定的眼神……”
2018年初,草根诗人王永华的爱情诗歌集《背着太阳去爱你》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150多首诗歌,写出了他内心最柔软的情感,这是他坚守诗歌创作48年以来的第一部爱情诗集。其实,他的诗歌作品又何止这些。在他的生活中,“宁可一日不食饭,不可一日不写诗”的精神,让他创作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48年的诗路,是坚守,也是痴迷。他常说:“这一生,我要向诗歌致敬!是诗歌'喂养’了我的生命,是诗歌拯救了我的灵魂。”
牛背上的诗歌启蒙
1957年,王永华出生在仙桃市郑场镇络绎村。和所有的家长一样,他的父亲对他饱含着希望,从小送他上学、供他读书,在学校里,他很努力的学习,语文成绩很好,写得作文经常受到老师好评,然而他的数学却始终不怎样,“跛腿”的学习成绩也让他的学校生涯止于了初中。
王永华初中毕业后,14岁的他被安排在生产队放牛,意外的结识了一名私塾先生周开泉。“周开泉过去是私塾先生,写得一手好古体诗,方圆几十里都比较出名。离开学校之后,意外的结识了他,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他人好很负责,教我读唐诗宋词,学格律,写古体诗,倾囊相授,不断地鼓励我。于是我三天两头的往他家里跑,边学边写边请教。”王永华说,他的诗歌生命就是从周开泉老师的教导下开始的。
在生产队放牛,每天面对的是平原村庄、炊烟田野,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让他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灵感,不少稚嫩的诗歌油然而生,为了将转瞬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记录着诗歌,他手不离纸笔的习惯也由此养成。
看着这位写诗的放牛娃,村子里的乡亲都比较稀罕他。不久之后,生产队长便推荐他到村子里的小学代课,放牛娃摇身一变成为了民办教师。教书的日子里,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创作,也更加奠定了他的诗歌梦。
痴于诗歌收获爱情
1980年,王永华顶父亲的班,成为供销社渔泛峰店的营业员。那个年代的供销社营业员是不少人眼中的香饽饽、铁饭碗,很多人削尖了脑袋也想往里头挤,在里面的员工都拼命表现自己,可王永华却不这样。
在他的眼中、心中、脑中只有诗歌,一天到晚别人忙活着售卖商品,清点账务,他却只想着诗歌。别人前来购买商品,他都疲于应付,身边的同事都对他有些意见。因为想着诗歌,还几次售卖商品还都出了差错,因此常常受到领导的批评,可他毫不在意。
“后来,渔泛峰店的经理将这个事告到了供销社总部,在职工大会上,领导公开批评我,说我一个初中生癞蛤蟆还想吃天鹅肉,还说如果我再继续创作就取消我的商品粮、铁饭碗。”王永华说,那段岁月是他非常难熬的日子,自己的创作得不到认可,工作也做不好,他父亲还曾因为他的不谙世事而撕掉了他所有的诗稿。
“众人皆醉我独醒”,虽然大家都没法理解他,但他仍然坚持着,并因此收获了自己一辈子的归属。
1982年,19岁的曾德枝闯进王永华的生活。当时曾德枝年轻貌美,身边有不少人追求,却偏偏被王永华的才情打动,不顾家人的劝告,嫁给了这个比她大6岁的“诗疯子”。
妻子背上写就成名
和妻子结婚之后,王永华还在郑场工作,而妻子则在仙桃第二制药厂上班。长期分居也不是个事儿。1986年,恰逢仙桃供销大厦招聘营业员,他偶然得到了供销大厦总经理的赏识,将他调入了城里,并安排在了办公室工作。
“直到这时候才是我诗歌生涯的第一个春天到来。”王永华调入仙桃工作之后,和妻子租了一个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屋子里除了一张简易木板床之外,连个桌子都没有。条件非常艰苦,他白天在单位写材料,晚上回家写诗歌。没有桌子就趴在床上写,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看着丈夫这么辛苦,曾德枝就对他说:“你想写的时候,就把我的背当桌子吧!”
1990年3月,王永华看到一则新闻:枝江市某银行两名女员工为保卫金库,与劫匪搏斗,一个壮烈牺牲,一个身负重伤。他深受震撼,连夜在妻子的背上写出诗歌《九十年代的正气歌》,刊发在人民日报上,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该报又连续刊发王永华的另外两首抒情长诗,当时的评论家称他为“新时代的歌手”。
就这样,在妻子脊背上写就的诗歌逐渐走出小屋子,出现在了一张张报纸和一份份杂志上,成为了铅字。在这期间,他还不断的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报考了山西刊大和湖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获得了大专文凭。
“那段时间是我最幸福的日子,写出的诗歌不断得到了认可,工作也能得到领导的赏识。”王永华说,尽管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但对未来的生活仍然充满了希望。
忠于文学放弃商机
虽然在文学的事业上蒸蒸日上,然而王永华的生活却捉襟见肘,并没有得到改善。
这时候,老乡关姐看着他们夫妻的艰难日子,愿意出资邀请他们一起做服装生意。那时候做生意的人并不多,坚持下来的都获得了成功。然而,王永华考虑到自己只会写诗、无暇生意,而放弃了这个机会。关姐后来在服装行业做得有声有色。
1990年,市内一家大型商场成立,有人建议他上班入股,当时那里的工资非常可观。然而,面对自己的诗歌,他还是选择了放弃。
“后来,关姐和到商场工作的人,都赚到了钱,获得了成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我的日子却仍是捉襟见肘。”王永华坦言,虽然放弃了两次赚钱的机会,但他并不后悔。
跌宕人生文化苦旅
1994年随着供销社经济体制全面改革,他辞去了供销社工作,主动到群艺馆创办了《仙桃文艺》,开始了培育新人,为广大业余作者创造平台。他在文艺报工作期间,与企业家刘天柏设立了“天柏文学奖”,鼓励文学新人;组织举行了“21世纪文学沙龙”、“仲夏风笔会”;在“文学之窗”节目担任点评……
在他的努力下,培育了不少新人。我市知名残疾诗人小草便是他的弟子。谈到王永华,小草经常说:“是他成就了我,没有他就没有小草的今天。”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仙桃文艺》停刊倒闭,他和妻子双双下岗,家里老人需要赡养,还有孩子需要读书,他便开始了10多年的“文化打工”,到处谋生计。全家的生活来源全靠她的妻子在早点铺帮忙300元月薪,和老父亲退休工资250元。
“我的人生跌宕起伏,那段时间便是其中的一个低谷。”王永华说,最困难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中午要安排吃饭,可打开钱包却只有几元钱,没有办法他腆着脸找到了70多岁的老母亲。当得知儿子的心事之后,老母亲从手帕里拿出了平时拾废品积攒的30多块钱。事后,他狠狠地扇了自己几耳光,并将这段故事写成了散文《找母亲借钱》发表,感动了许多读者。
废寝忘食执著写作
后来,日子逐渐过后,他的儿女也都成家。他对于诗歌的热情却依旧没减,常常废寝忘食的写作。他说,灵感都在一瞬间,如果不抓住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在他家的床头、书桌前、厕所里、客厅内都留下了他写诗的背影。
“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写诗写得太过疯狂,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王永华说,最疯狂的时候连做梦都在写诗,夜半梦醒,他便赶紧找纸记录。后来女儿生小孩,全家人都去陪伴,他因为写诗却留在了家里。
废寝忘食写诗生活导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腰椎病、高血压等疾病缠上了他。有一次,他写诗写到深情时,声泪并下,引发高血压住进了医院,他下决心停写一个月,哪知道刚住进医院便开始偷偷写作,在病历上写、在烟盒上写,护士看见他这样便来制止,他便偷偷跑回家中写,之前的决心抛得九霄云外。
40多年来,王永华创作的诗歌、小说、散文等,获得国家和省级获励300余次,各种证书装了满满一个书箱。他也因此被推选为仙桃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16年,王永华的诗集《向灵魂开枪》,获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图书一等奖。
“他每天沉醉在诗中,基本不管家务。”曾德枝说,有一次她叫他去买菜薹,他不知道要挑嫩的,结果买回来一把老菜花……
最近,王永华做出决定:死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实验。他将遗嘱交给妻子保管,并赋诗一首:“人生不在短和长,唯有精神吐惠芳。死后何必问去处,幽灵一缕总流殇。”
“这么些年来,得亏妻子的照顾,要不是他的支持,我估计也不会坚持这么久。”王永华说,诗歌已经成为了他的全部,他只有在诗歌的世界里才会感到幸福。现如今,他仍然每天坚持写两首诗歌,计划着出一本此生最经典、最厚重的诗集。
人常说,不疯魔不成活。在王永华的世界里,他将诗歌当成了一种梦想、一种追求、一种信仰,为此,他也付出了许多,用48年的坚守写就了一段永恒。
王永华简介:
王永华,当代诗人,湖北仙桃人,生于1957年3月19日,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曾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三首长诗歌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诗评家的关注和好评。现已出版4部诗集,诗作被选入多种选本。《文艺报》《作家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系统的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乡土文化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