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沿革赏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古诗沿革赏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一君木子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评析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是一首古山水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注释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西南的黄河岸边。2002年9月,新鹳雀楼落成。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白日:指太阳。

 依:有三个词性。作动词时,解释为"依倚""倚靠";作形容词时,表示茂盛的样子;作名词时,通"扆"。户牖间画有斧形的屏风。文中依傍之意。

尽:消失之意。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五层含义: 缺乏财物,如贫穷;处境恶劣,如穷困;达到极点,如穷目;完了,如山穷水尽;推究到极点,如穷尽。文中之意: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指眼界宽阔。

更:再之意。

韵译

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没尽,

滚滚黄河向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看够千里之外风光景物,

那必须去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幼年聪颖,弱冠能文,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天宝元年(742年),疾终于官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未署名文章,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急速纠正)

(0)

相关推荐

  • 《登鹳雀楼》欣赏

    <登鹳雀1楼>(唐王之涣) 白日2依3山尽4, 黄河入海流. 欲5穷6千里目7, 更8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 ...

  • 『亲子诗词会』第11期丨登鹳雀楼

    请点击上方视频收看 学习 [诗词解析]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的黄河水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外的风光景物都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 ...

  • 千家诗(一百四十八)——登鹳雀楼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大家好,我们继续一起来欣赏千家诗的五言绝句部分.今天,我们要来品读的又是一篇极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即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

  • 每日鉴赏|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1 [唐]王之涣 白日2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3,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在山西运城永济市境内. 2.白日:太阳. 3.千里目:形容眼界宽阔. 赏析: 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 ...

  • 古诗沿革赏唐 沈佺期《杂诗(其三)》

    古诗沿革赏唐 沈佺期<杂诗(其三)> 一君木子 杂诗(其三) 唐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评析 这是 ...

  • 古诗沿革赏唐王昌龄《出塞》

    古诗沿革赏唐王昌龄<出塞>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评析 这是一首古边塞诗,古边塞诗是中国古诗中的一支. 此诗是王昌龄早年赴西 ...

  • 古诗沿革赏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古诗沿革赏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评析 这是一首古边塞诗,古边塞诗是中国古诗中的一支. ...

  • 古诗沿革赏唐 王昌龄《闺怨》

    一君木子 闺怨 唐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评析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七绝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 ...

  • 古诗沿革赏唐李颀《古从军行》

    古诗沿革赏唐李颀<古从军行> 一君木子 古从军行 唐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 ...

  • 古诗沿革赏唐 崔颢《黄鹤楼》

    古诗沿革赏唐 崔颢<黄鹤楼> (修改稿) 一君木子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

  • 古诗沿革赏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古诗沿革赏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一君木子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评析 <过故人 ...

  • 古诗沿革赏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一君木子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评析 这是一首风景古诗. 这首诗是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第一句点题 ...

  • 古诗沿革赏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一君木子 与诸子登岘山 唐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评析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五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