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第2章第1节中国书画鉴定基础--谢先莹著
《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封面
《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封底
《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
第二章中国书画鉴定
◎谢先莹著
范曾《苏子侣鹤图》
第一节中国书画鉴定基础
一、书法鉴定基础
1.要认识到书法是书法家品格的载体、人性的寄托、情感的反映。元代赫经认为,书法是人们“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的一种艺术形式。一个品行高尚的书法家,其作品必然是形神俱佳。而一个人品低下、心术不正、行为恶劣的人,即使书法技艺高超,但终为后人所不耻,秦赵高,东汉王莽,宋代蔡京、秦桧,明代严嵩即是这类人物。
2.要认识到书法作品“以神为本”。唐太宗指出,“字以神为精魂,若神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宋代蔡襄亦说,“书学之要,惟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他把那种没有神的书法根本不当作书法,更不承认写这种字的人为书法家。足见古人书法理论,对书法作品的神,强调到何等重要程度。
3.要认识到书法的形式美。人们形象地用“筋、骨、肉”的关系来作比喻,指出优秀的书法要有筋、有骨、有肉。唐代徐浩主张,“宜先筋骨,筋骨不力,肉何所附?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病且未去,何能有焉”!宋代米芾把这个主张发挥得更具体,他说:“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苏轼更把各书体的成功之作的特点归结为,“真书要飘逸,草书要严重;大字要结密无间,小字要宽绰有余”。
范增《八仙图》
二、绘画鉴定基础
1.要通晓中国画论。中国画论是鉴定中国画必须具备的一种修养。中国画论中,当推南朝画家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诞生较早,影响深远。“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千百年来,各个时代都有人不断提出反映绘画创作实践经验的理论和方法,但多是围绕这六法在研究,只是有所发扬,有所丰富而已。鉴定中国画,也应以六法为标准,去分析认识各个时代各位画家的艺术特点、风格,才能抓住要害,掌握关键。
2.要知道画家观察事物的方法。西方画家习惯于站在某个固定视点上观察和描绘在特定视野之内的事物。而中国画家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观察中边走边看,走走看看,在移动中观察,看到的事物更全面、更深入,与自然的关系更贴近、更亲密,山形步步移动,峰峦步步有意。同时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时,带有明显的感情因素,“以情观景”,按照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进行精心的选择,寻找那些最能说明自己感情的形象。物象之所在,即画家精神之所在。精神之所在,则力求清楚、明确,突出地予以表现,着重渲染,次要东西则尽量减弱,直至留下大片空白。可见,中国画既强调客观的观察,更强调主观的肯定;既强调对象神态的刻画,更强调作者情感的抒发,作者的感情都融于笔墨点线的交结之中。绘画语言把画家的情意、品格,各个方面的学识修养、精神世界,都融于诗情画意之中。所以,要认识中国画的特点,必须认识画家的思想、学识、经历、修养等,才能准确领会其笔墨意趣,才能言“鉴定”二字。
3.要掌握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中国画在表现物象时,将其在不同的视点上、不同的视域内观察到的事物,巧妙地组织在一幅画里。它的空间立场是徘徊移动的,游目周览,扫视物象的各个侧面,这叫动点透视,就是中国画的远近法,与西方的透视学不是一回事。这种远近法,同画家观察方法有关,也同中国画的构图,即经营位置有关。远近法使中国画构图的置阵布势有更大的完整性、叙述性和灵活性,将可有可无的删去,将画家感受最深、最能表达意象的形体作巧妙的安排,克服了绘画艺术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与此同时,注重平面布置,画面景物往往是取近少取远,或取远少取近,或把近处的景物往远处推,或将远处景物往近处拉,从而使画面所取之景物,远近大小不至相差太多。这样的平面布置,近的居下,远的居上,近不挡远,愈远愈高,使中国画在平面布置中取得纵深的空间关系,充分发挥中国画构图上的艺术规律,宾主、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疏密、参差等。
范增《厚德载物》
三、书画鉴定“四要素”
1.不要只听故事。有人让你鉴定他的书画时,不管他说“画从哪儿来,在某某名家家藏中选来,甚至是在某画家身边讨得”等,只要让你鉴定,就必须亲眼观察,仔细分析,认真比较,不要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如当代画家宋文治先生,绝对遵守职业道德,有人到家求画,他总是客气的答复:“我所有的画,都是由北京荣宝斋代卖。”宋文治的绘画仿品目前在市场上是越来越多,笔者把这些仿品归类,与他的作品进行同类比较,找到真品与仿品的差异,总结出辨别方法,供参考。《扬子江畔大庆花》、《南京炼油厂》、《山川巨变》等是宋文治先生山水画的一个大类,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画作,基本上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创作的,在市场上仿品众多,大量地冲击着市场,有取其一隅的,有增减山峦或水坝、高压线塔的等,让买家上当。如他的《山川巨变》(115×27.5厘米),是1960年所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用丹青记录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记录着这个伟大的时代,人民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建设美好的幸福生活,建坝筑渠办电站,一派繁忙景象活脱于笔下。有的仿品省掉了江中的大桥,其余的小局部也有减省,层次较为模糊。总之,真伪一对照,仿品就会原形毕露。
峡江图
宋文治(1919-1999)
立轴设色纸本
纵66厘米横43.5厘米
私人藏
款识:轻舟已过万重山,善余同志指教,文治作峡江图于南京
钤印:文治(朱文)宋灏之印(白文)七十年代(朱文)
出版:《论新金陵画派》P94(河北美术出版社)
2.不要只看证书。专家评审、鉴定机构等出具的证书,如某某机构的红头钢印、某某鉴定专家的签名、某某电视台的鉴宝栏目等,固然能证明作品的真伪,但不能确保无误。原因在于,一是素质问题。少数专家、机构为了钱,什么证书都敢出具。前些年,有一位国家级鉴定专家,自称书画、青铜器、古饰、陶瓷器等样样精通。河南一位刚入行的书画收藏者慕名而来,拿几张画让他鉴定,他每幅收费2000元,只要出钱,钢印、证书全部办妥。二是造假问题。电脑扫描的出现,什么样的证书都能搞定。
3.不要只看照片。不要看到某件作品与知名书画家的合影,就认为这幅书画是真品。电脑合成相片比比皆是。2008年,一位朋友带着一幅画让我鉴定,并一同拿出他和宋文治先生的合影,朋友认为是“真品”。作为好朋友,我仔细地对画作进行鉴别,发现了问题,是仿品。宋文治先生生于江南太仓,对江南的一草一树都谙熟于胸,对美丽的家乡有着浓郁的情感。在描绘江南秀丽的影色时,常采用“桃花源”式的浪漫情调,江南的村庄,远方的白帆,近处的小山冈,漫山遍野桃花树或其他“春花”,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意,给人们以无限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的绘画风格是有山、有水、有花,有村庄、有白帆、有春燕,一派祥和安宁、春意盎然,人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这一江南风格是宋文治对中国画的贡献,只要一看到江南三月春景,就想起了宋文治的“江南春色”,这就是他的绘画语言。如一幅仿品46×68厘米,模仿的是宋文治1983年作的《江南春晓》,大体轮廓的勾勒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细部的处理上存在不少问题,如桃花的用色,花色浓淡的层次。仿者深知宋先生喜用赭石,他也用赭石,可惜用得过重,江南的白墙青瓦就无法表现了。还有,仿品中取水的石阶没有画出立体感,房屋与水的交接处泾渭分明,画得过于生硬,房屋的倒影太重,远山用墨也过重。宋先生处理水与建筑物交接处,是按江南自然状态,水与雾气相连,过渡“缓和”,更接近自然。
4.不要只看是否刊登过。一件书画作品被刊登过,不一定就说明它就是真品、精品。当前有关书画方面的出版物很多,有的未能严格把关,致使劣质、低水平的作品都能出现在书籍或刊物上。
绣栊晓镜图
北宋王诜
团扇绢本设色
纵24.2厘米横25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书画艺术修养
编著者简介
二月河(左)与谢先莹(右)
范曾赠书谢先莹并题字“谢先莹方家藏”,点击视频右下角全屏观看,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