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了的农村生活场景—砍柴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现在每年凡是到了清明节和春节时,故乡总是有山中着火了的消息传来,原因是家乡附近的野杂树、杂草等灌木过多,遇上这上坟烧纸钱的两个重要时节,总是有人烧纸钱不慎而烧了山。但是在十多年之前,家乡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奇事的。那时山上一到夏未秋初,总是被各类人收拾着光溜溜的。

以前,农村的经济主要靠养猪出售,因为猪肉是乡村最为重要的商品,经营此项,总能长盛不衰。养猪也就成为那时农村人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多的养了三四头,最少也有一头。人们日常做饭、烧水需要燃料,煮猪食也需要燃料,任何一户家庭,这两者加在一起,都是一个很大的需求项目。如何去解决呢?除了烧各类庄稼的秆子,割光所有田岸、地岸上的杂草,剩下的部份就只能向远方的深山中去拾取了,而这一部份所占的份量是最大的。

我村中的人,大约在霜降时节,就要开始去远方的山中砍柴,这是一份很吃力的活儿,但又是谁家也难以避免的事情。

上大山砍柴,要有一条合用的冲担,一把合手的弯头柴刀,两根结实的柴索。老练的人,还备有走山路专用的草鞋,返程中解渴的扁铁茶壶。清晨,天刚显亮就要吃好旱饭,约好同伴,一起扛着冲担等全副武装出发。

依我村瓮门塆的位置,上大山砍柴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向棠树岭的古角寨,路大一些,好走一些,但是也要远一些。另一条就是上枫树村的烟波寨,这处要近很多,但是路也窄很多,并且有一条两面都陡峭的竹山岭。

开始时,这两条路线都有人走,后来,去棠树岭那条线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实在太远,一担百多斤的青柴,要走那么远的路程,实在超出农村人的体能范围,人们就全都走枫树村的那条路线去上山砍柴。

枫树村在我村的东南边,翻过竹山岭,再走过一条河,就到了长满青柴的大山的脚下。枫树村那条河上有一条石板桥,由三个石桥墪、六块长条青石板构成,虽不雅观,却胜在结实。它供无数的担柴人踩踏了数十年,却巍然不倒,今年夏季我回乡路过枫树村,看到那石桥依然还在。只是变得苍黑了一些,只因在它的上下游位置,各修了新式的水泥拱桥为它分忧。那座古老的石桥现犹如一座带有纪念意义的古迹般存在,看上去,它那粗糙的外表,和那时农村粗砺的生活是如此地相同。

枫树村盛产柴草的大山,有这么几处,一处叫篾匠塆,一处叫竹林漕,一处叫杨家。上这几处砍柴,先要爬九个山洼,这是比较难走的山路,路很陡,多是白色的山沙,一不小心就会摔跤。在小学的另一个方向的山,叫大沟,路要好走一些。

村人们无论到何处去砍,所砍的柴都是叫季桠的一种杂木,这种杂木不成材,却易于生长,年年砍,年年长,遍山都是,有力地供给了附近几村人民灶火的炊烟不断,解决了重要的生活问题。

砍柴的过程是很简单的,就不多述了。在整个砍柴的过程中,最累人的活儿,就是如何把柴禾担回去,这是最耗体力的事情。往往一担青柴从羊肠小路的山上担回家,这一路上人身上所冒出来的汗滴,是不计其数的,待回到家门,人人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汗油油的。

拼死拼活地把青柴担回来后,吃一顿中饭,下午痛痛快快地洗一个澡,那是人最舒服的时候,仿佛是服完了这一天的刑一般。上山砍柴是对农村人体能的一个严格的考验,是农村生活中最让人难忘的事情。

作者:南珍(蕲春县向桥乡王塝村人)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

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