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穷开心”大战“富不爽”,针砭全球化教育误区

这几年,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并不是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片,而是宝莱坞的神片,从当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到去年的《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这些作品总能通过非常荒诞而又爆笑的喜剧手法,揭开现实的真相,给观众在欢闹之余,对现实产生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现在,又一部印度神片来了,这就是由萨基特·乔杜里执导,伊尔凡·可汗和 萨巴·卡玛尔主演的《起跑线》,影片讲述了一对开服装店的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进入本地的高级学校而大费周章的故事,教育人才本该一视同仁,学校大搞三六九等,看不起这对在月光集市白手起家的父母,正常手续走不通,走后门不行,花钱贿赂也无果,最后只好冒充穷人侵占名额,从而引发了一连串让人啼笑皆非,充满犀利讽刺和黑色幽默的事件。

就像之前大家看过的那些现实题材印度喜剧一样,影片对不合理的教育体系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同时对小人物寄予了同情和抚慰,产生了大量的笑料,由始至终在欢乐的氛围中。片中出现的每一个角色都非常鲜活,性格清晰,面目分明,例如精明富有却依然无法改变生活习惯的爸爸,一心让女儿获得最好教育的妈妈,努力学英语,从月光集市搬到高级别墅,却依然挡不住出身的卑微,道貌岸然的校长,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把招生当成一门生意,还有看人下菜碟的办公人员,在现实中都可以对号入座,让观众在笑的同时,也会感同身受,对自身的价值观产生反思。

入学问题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是等级森严的美国,在我们国家,随着经济条件的飞跃,越来越多的父母更愿意把孩子送到收费很高但是件更好佳的私立幼儿园和学校,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学英语,练才艺,为将来出国做打算。可是,当大家都抢着进好学校,入学名额就变成了紧俏商品,学校除了考核孩子,还要考核家长,只有钱不行,也要有身份,有地位。

现实比《起跑线》更夸张,更荒诞,每一个有相似经历的人回想起送孩子去上学时的艰难,盖几十个章,十几道手续,甚至还要做一些违心的事,估计都可以感同身受。而印度电影的神奇之处是总能够把这些糟心事变得非常欢快,在本片中最爆笑的部分无疑是中产夫妇为了获得名额冒充穷人,住进了贫民区,因为生活习惯的差距,他们闹出了太多的笑话,脱口而出的英文,不敢让孩子吃邻居的点心,被各种疾病吓得魂不守舍,出门工作被拥扩的公交吓到,在工厂干了一天活赚的没有扣的多。

影片用了很多的情节来表现这一段时光,不仅是因为富人和穷人总是能碰撞出的笑料,富人活在皇帝的新衣之下,而穷人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陋室,通过这样的对比,也是让所有在月光集市这种地方长大的人,重新回忆起成长的日子,用这样的情节告诉大家,富未必快乐,穷也未必忧愁,片子里出现的穷人虽然生活很辛苦,连水都不够用,可是他们非常的真实,拥有自己的快乐生活,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穷开心”吧,假如富人有那么多烦恼和不爽,做一个穷人又有何妨呢?

乐观是印度电影不变的主题,讽刺只是折射现实的一面,现实永远比电影更无奈 ,太多不公平,我们只有像电影里面的人一样,找回真实的自己,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才能让下一代得到最真实的幸福,这才是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