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资生堂是如何在CS渠道破局的?
近日,资生堂发布2018上半年财报,中国市场销售额达92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4.3亿元),增幅达32.4%,领跑全球各大市场。
其中以CS渠道为主的大众线销售额同比增长21.3%。大众线品牌怡丽丝尔和安热沙的业绩增长分别达到1.5倍和2倍以上,另外Za和泊美也创造了不俗市场成绩及可观的利润。
据资生堂在山西的代理商,山西云合商贸总经理贾云岗介绍道,今年上半年资生堂在CS渠道的表现很好,货品供不应求。这说明近年来资生堂在CS渠道大刀阔斧的改革已初见成效。
- ➊ -
因本土品牌崛起而陷入困境
作为最早重视CS渠道的国际巨头,资生堂在前期的发展可谓是顺风顺水。在2004-2008年,资生堂在中国区的销售额每年都维持着30%以上的增长,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CS渠道的成功运营。
但从2010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电商渠道开始兴起,一大批国际大牌开始涌入,消费者的选择多了;另一方面自然堂、珀莱雅等本土品牌强势崛起,在CS渠道的竞争中,资生堂开始落于下风。
到2014年,问题彻底暴露,当年资生堂在中国的销售额下跌4.8%,表现全球最差。这时,资生堂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掀起了改革的序幕。
在2014年末,资生堂制定了中长期战略“VISION2020”,2015年到2017年被定位为业务基础重建期。在中国市场,营业额目标预计的复合平均增长率为9%,到2020年,年营业额要达2000 亿日元(目前来看该目标似乎要提前达成)。
随后在2015年1月,将资生堂台湾区域负责人高野茂调任资生堂中国董事总经理;3月,日本总部“中国事业部”的经营及市场营销职能前移至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这大大提高了决策的效率,以便能根据中国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 ❷ -
调整企业结构
高野茂上任后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调整企业结构。
之前资生堂的销售部门按品牌划分,每个品牌有自己的销售总监和团队,每个品牌都有各自的区域和渠道划分方式,改革后,销售部门按照区域、渠道划分。这种划分撤销了一批因为品牌渠道合并而出现的重复岗位。
同时积极推动企业本土化管理,注重当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当地管理人员的任用;增加中国研究员的岗位,方便大力开发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
但2015年资生堂在中国的成绩单依旧不太理想,营收持平,化妆品部门(包括 Za、悠莱、泊美等中低端品牌)的销售下跌了 25%。
- ❸ -
品牌形象革新
2015年11月,海外工作经验的藤原宪太郎接任高野茂,主导在中国市场的改革。他上任做的最重要的事,便是走访了全国各地的代理商,与其当面沟通。
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总经理 藤原宪太郎
根据收集到的市场信息,确定了2016年资生堂在中国,将围绕强化大众化妆品领域、强化品牌、强化店头活动三部分内容而展开。
在此之前,很多行业专家认为,资生堂之所以出现业绩下滑,很多一部分原因是只重视研发,而忽略了营销,使得品牌形象老化。而藤原也看到这个问题,他提出品牌年轻化,要将客群年龄降低5-10岁,增加25-35岁的客群。
于是从2016年1月开始,资生堂品牌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品牌革新,其产品、广告视觉效果、模特、商店专柜、品牌标志以及其他方面的宣传设定了一系列的改革。
例如在2016年泊美就进行了一次专柜革新。之前泊美的产品在化妆品店,并没有明显形象和信息露出,会迅速被本土品牌的专柜湮没。
革新后,新专柜的展示区域变成了倾斜状,展示产品信息的内容也用小黑板代替,更多的花和更明亮的颜色被加入进来。而且为了配合低线城市专门店的需求,按照柜面大小不同,泊美还给出了四种方案。
除此之外,资生堂还希望通过库存管理、预防窜货、增强BA教育、及时提供试用品与柜面维护、强化收集消费者信息与购买动向等五大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帮助经销商创造更好的顾客购物意愿及环境。
到2016年末,资生堂在中国获得了不错的增长,财年内销售额同比增长达到11.4%。
- ❹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些措施没什么新颖的,都是本土品牌玩剩下的。而这就是藤原的厉害之处,在走访各地代理商的过程中,熟悉了本土品牌在CS渠道的运作模式,并加以借鉴。
既然是“徒弟”,为何如今很多本土品牌在CS渠道陷入困境,而资生堂却能高歌猛进,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品质坚守”,贾云岗一语中的。
在“VISION2020”战略中,资生堂计划自2015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增加营销预算至少1000亿日元。同时将逐年提升研发投入,计划至2020年,资生堂的科研经费投入所占营业额比例从2015年的1.8%上调到2.5%。
随着CS渠道逐渐告别疯狂开店的野蛮扩张阶段,同时又赶上消费升级的来临,品牌靠营销“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潮退去,裸泳者必将失去机会,而那些依靠品质赢得消费者的品牌必将成为CS渠道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