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独白
本文摄影作者:喜然
作者
苏伟
这几天,朋友圈有一篇《卖米》的文章在热转,很多人读完都感触良多,心酸不已,情不自禁流下了泪水。
看完简介后得知,此文曾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作者飞花,北大才女,原名张培祥,1979年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山区小村,自幼学习刻苦,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2001年攻读法学硕士。2003年非典期间患白血病,三个月后,年仅24岁的张培祥去世。北京大学在八宝山为这位历经磨难的才女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介绍其生平时,“全场恸哭失声”。
很多人,一定和我一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回忆起自己苦难贫穷的少年乃至青年时光。也一定同样懂的和明白,热爱生活,珍惜当下,是对本文作者和自己已逝的时光最好的祭奠和追忆。
半个月前,北大校长读错字这件事,吵闹了好一阵子。
开始没有当回事,偶尔念错字写错字说错话,对于我们也是常有的事儿,这事儿没必要较真,真的没必要。
各路人马却不罢不休,轮番上阵对林校长形成集体吊打之势。
有人说:这就是中国官员素质的表现。呵呵!你懂的!
有人说:这是目前教育的现状。几十年轻文重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口号指引的必然的结果。
又有人像被抢走了口里的馍,高声呐喊:撤职,滚出北大!
更有甚者,突兀的来一句:会不会有腐败……
林校长出来道歉了,不想道歉词又成了攻击的新把柄—— 自己学术浅薄,却归咎于被文革耽误,不诚恳!不认真!
喧嚣了好一阵子。好在时间是最好的稀释剂,半个多月过去了,看客们的兴奋神经和注意力又及时的转移了,事情也就渐渐平息了。
我唯一希望的是,能够在多年以后,当一些北大的毕业生,翻开自己的毕业证书,看到林校长名字的时候,一样的心怀敬仰和爱戴就好!
当然,对于这件事,也有很客观和中肯的评论。 我很认同有个自媒体人的观点,她在谈到这件事时,引用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获奖感言时的一段话: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随后她说,“关于林建华个人在此事之前的功过是非,官僚也罢,清明也罢,治学严谨也罢,不学无术也罢,这都只能任历史和后人去评说,任何个人的观点,都是有偏颇的,我们这里不做讨论。”
“我只看到,今年,林建华63周岁了,63岁,是一大批中国人正在是的年纪,和一大批中国人的父母正在是的年纪,也是一大批中国人的爷爷奶奶是的年纪。”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是的,他已经是一位已过花甲而将近七十古稀的老人了。”
“因此,我希望,关于“鹄”这个字,它到底读什么音这件事,关于“鹄”这个字,它到底是一只什么鸟这件事,我们,就此打住一切声音,而选择原谅,和包容。”
“我们选择原谅,我们选择包容的,不是治学不勤不谨,也不是面对民众不亲不敬,我们都会老去,我们选择原谅的,只是一位老人。”
看看,换一个角度和说法,用历史的广角镜头拉长去看,今天我们选择原谅,我们就只是选择原谅了一个老人,多好!多睿智,也避重就轻,就像是看着天空飘过一片白云。
其实往往,我们选择原谅的,恰恰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过不了心里的一面墙。
回到前面。
飞花在南方,我在北方,她们栽稻卖米,我们种麦子,却不卖。其时全家人口众多,口粮尚且不够吃。记忆深处,当身背几垛麦捆蹒跚在不是路的山路上的时候,毒日高照,呼吸艰难,脸上的汗珠滚下来,双手无法擦拭,麦芒无时不在触碰着脖颈,痒且刺痛。那种感觉,犹如在嘴里含了一钥碱面,极苦。使得过去很长时间以后,每每忆起犹令我胆颤心惊。
贫穷和艰难伴我一路走来,却不曾对生活低头!
社会大众对两代北大人的态度,也让我明白,于生命留白中,听风忆雨,保持一颗平淡之心,就是对生活最好的体悟。
星期六,早晨起来吃完早饭,十岁多的女儿跑来问我。
“爸爸,你今天准备干啥去?”
“不干啥,出去转转。”我回答。
“那今天是我哥哥的生日,准备怎么过?”
“不过了,你哥哥已经长大了。”
我是这么想的,也就很直白的说了出来。
小丫头歪着脑袋想了一下,然后对我说。
“那你能不能给我点钱,我去买个礼物?”
嗯!这倒可以,好吧!
“你需要多少钱?”我问。
“给我三十多块钱吧!”我看到小丫头眼珠子转了转。
掏完钱我便出去了。
下午四点多,我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告诉我她已经买好了生日蛋糕和礼物,正站在街头等我。
嗯!怎么回事?钱也不够啊!
我赶紧去找女儿。看到她的时候,两只手正一边提着蛋糕,一边提着包装精美的生日礼物。
一起回家的路上,小丫头很自豪,眉飞色舞的样子,给我讲述她是如何又拿上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又叫上同学,走进一个个店铺选的礼物订的蛋糕。
那天下午,空气中有微风,吹起了女儿的头发,我发现小丫头长的竟那么清秀和端庄。
才十岁多的小女孩,心思就这般细腻和周全,随了谁呢!
小时候,学过日本作家栗良平的小说《一碗阳春面》。讲述了在大年夜,开在北海道的一家夫妻面馆,正要打烊的时候迎来母子三人,三个人却只要了一碗阳春面,老板夫妇没有歧视而是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且对他们非常尊重。第二年大年夜,他们又来了,从他们的谈话中老板夫妇得知,原来母亲之所以这样节衣缩食,是为攒钱还清丈夫生前欠下的巨额债务。此后,每年除夕老板夫妇都会专门留下那张幸福的桌子等待他们到来,但是直到十四年后,这家人才再次来到北海道,那位母亲的长子告诉老板,是这碗面在精神上支持他们一直生活下来,后来他们还清债务,并且挺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我之所以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文中母子三人的质朴,善良,奋发,亲情,以及面馆老板的博爱,温暖,尊重,涵养。而这些,或许正是我们当前缺失的。
许多时候,我们给予了别人爱,其实也是给予了自己爱。
那一天,女儿把她的温暖传遍了我们全家,然而女儿体悟的温暖又何止一瓢一舀。
生而为人,要有格局。
朋友告诉我,格局包含天道、地道、王道、人道。①
所谓天道,就是要敬法律,受规矩,做事严谨,做人自律;
所谓王道,就是要胸怀坦荡,目光高远,仁则胸怀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所谓人道,就是要有仁爱之心,孝敬父母,善待爱人和孩子,爱周围的人和事。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做不到普世里人们以为的成功或成就,但只要有了格局,至少可以保证家这条航船,能够在我们的把舵中,平稳、温暖的驶向岁月的深处。
小四注:
①: 此处作者本意应该是想表达《淮南子》夸赞齐桓公的用人之道,最后阐明的大道理,亦即《老子》说:“天大,地大,道大,王也大,天下有四大,王是其中之一。”(原话是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这是说君王要像天、地、道一样,要“大”,要有包容一切的胸怀。
可是,按照魏征的观点,应该是“天大,地大,道大,王大,人亦大。”这里的人,应该指人民。道,指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个观点。
往期文章链接
投稿邮箱:897394493@qq.com
窦小四个人微信号:13996698427
本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欢迎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