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先生

近来开始迷上了走步,每天走一万多步,过敏性鼻痰的症状得到极大的缓解,没有象前些时候那样,天天有几场惊天动地的打喷嚏。老头约我去4S店取车,说是走着去、开着车回。虽然走着去颇有诱惑,但我还是说:不行,这个星期我还没有写公众号呢。老头问:这个星期你要写什么?我说:要写杨绛先生。
这个星期在读《杨绛作品集》(二),书读了一大半,文章基本上都不是第一次读到,还是有很多感触。可是,真正写起来又不知道从何写起。都说文如其人,真是一点也不假。我是一边读书中的文章,一边读杨绛先生、她的父母、她的姑母、她的夫君这些人,重点读的是杨绛先生本人。这里就挑出其中的两篇文章,说说自己读杨绛先生的感触。
一九六六年八月九日——也就是阴历丙午年六月,我下班回家对默存说:“我今天'揪出来了’,你呢?”
他说:“还没有,快了吧?”
果然三天后他也“揪出来了”。
我问默存:“你是怎么'揪出来’的?”
他也莫名其妙。“大概是人家帖了我几张大字报。”
这是书中《丙午丁未年纪事》(即《乌云的金边》)一文的开头,文章写的是1966年8月到1967年间作者在那场运动中的经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那个乌云滚滚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杨绛先生在这番对话后,经历了挂牌陪斗、被剃阴阳头、被用杨柳枝鞭子抽、被没收译作《唐吉诃德》、被罚清扫女厕所、被孤立辱骂,等等遭遇。
杨绛先生写这段人生中阴暗的时期,用这样的对话开头,读来心酸又忍不住苦笑。其中包含很多滋味,有他们在当初“揪出来了”时,因问心无愧而波澜不惊,有经历大风大浪后的心平气和,还有对那场煞有介事的运动、及所遭遇的一切的轻视。这样的基调贯穿在整篇文章中。
她写自己陪斗的时候,一个姑娘拿着锋利的剃发推子,要给陪斗的三位老太太剃去半边头发,有人下跪向姑娘求情而免于剃头,她则“不愿长他人志气,求那姑娘开恩,我由他剃光了半个头。”回到家后,还有心情拿这样的遭遇开玩笑,“我笑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这回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光头。果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只是变了样。”
读到这里,特别佩服杨绛先生刚柔相济的品性。面对邪恶的侵犯,宁肯把自己的头发理掉也决不低头,可谓至刚;而受了羞辱自嘲一下,一笑了之,温柔地对待不幸的际遇。这样的品性,让她在脖子上挂着沉重的牌子游街时也可以泰然自若,甚至超然事外。
她这样写自己游街的情景:“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想这有何难,就难倒了我?况且知识分子不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吗?叫又何妨!”“我却能不孙悟空让'元神’跳在半空中,观看自己那副怪模样,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那场闹剧实在精彩极了,至今回忆,想象中还能看见那个队伍,而我是那个队伍的首领!”
她写自己被罚扫女厕所,说是“派给我的劳动任务很轻,只需收拾小小两间女厕所”。“我看到两间污秽的厕所,也料想我这份工作是相当长期的,决不是三天两天十天八天的事。我就置办了几件有用的工具... ...把两个斑剥陆离的磁坑、一个污洉重重的洗手磁盆和厕所的门窗板壁都擦洗得焕然一新。”有人告诉她说:“人家说你收拾的厕所真干净,连水箱的拉链上都没有一点灰尘。”
我们常说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什么叫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杨绛先生用行动告诉我们。她是清华大学的外国文学教授,是文学家、翻译家,曾经是出国留过学的大家闺秀,但命运把她逼到厕所做清洁时,她不爱干怕湿,而是把这份工作也做到极致,把恶毒的惩罚变成如花的成绩还击给想折磨她的人们。
她写自己翻译的作品被没收了、自己的笔记本出现四次把“大跃进”写成“大妖精”的“笔误”,而被人整成黑材料时,说“革命群众俘虏了我翻译的《堂吉诃德》,并活捉了我笔下的'四个大妖精’”。她怕自己没有留存底稿的译作被糟蹋,找不回来,写“我曾想尽办法,要把堂吉诃德救出来。”当有人帮助他把稿子取回家,她写“落难的堂吉诃德居然碰到这样一位扶危济困的骑士!我的感激,远远超过了我对许多人、许多事的恼怒和失望。”
在那样凄惶的岁月里,她看到人心深处的良善,说那些表面上和她划清界限、批斗她管制她的人是“披着狼皮的羊”,说那些人对她无言的关照,是乌云的金边。她写道“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念好不念恶,这也是杨绛先生战胜恶的法宝。你们不是想对我作恶吗?我当时不在意,事后也记不得。让恶的重锤砸在棉花上,直消解到没有份量。
读杨绛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想起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让姚思安对女儿姚木兰说过的话:人若拥有一个正直自持的内心,就拥有一个万恶不能侵入的世界,那是使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活在如此世界的人会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大意如此。)我想,杨绛先生正是位有这样正直自持的内心的人,正是活在这样的世界上的人。
联想到杨绛先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一生,正如姚思安还说过的话: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
《回忆我的姑母》一文,写的是杨绛先生的三姑母杨荫榆先生。之前,对杨荫榆先生的认识基于中学课本中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那篇文章:“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以为杨荫榆先生只是一个屠杀学生的帮凶,只是历史的罪人。
“因为她(杨荫榆)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她。……也许正因为我和她感情冷漠,我对她的了解倒比较客观。我且尽力追忆,试图为她留一点比较真实的形象。”
这是《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作者回忆之前的交待。这样的交待有作者的无奈、也有作者的聪明。她要向世人讲述自己姑母的真实形象,总免不了有替亲人涂脂抹粉、洗白的嫌疑,但在一些事情上如果不为姑母正名,又有什么写的必要?聪明的作者在感情上把自己和姑母拉开距离,既是对读者的交待,也是对自己的提醒。
事实上,整篇文章写得相当的冷静和客观。姑母从小缺爱,被嘲笑长得丑,但她对嘲笑自己的亲娘咆哮:这是你生的!是你生的!!是你生的!!!性情火爆、富于反抗。
姑母十六、七岁的时候,被母亲包办婚姻嫁给一位门当户对的蒋姓傻子,她抓破傻子丈夫的脸,逃回娘家死也不回婆家。后继续读书、考取公费留学,终生再不考虑婚姻大事,一心想为社会做些事情。
姑母就是寄居在兄嫂家里,依然是霸道而又自我,不善与人相处,不懂换位思考,我行我素却处处得到兄嫂的包容,也得到某些侄辈(主要是杨绛)心理上的排斥。
姑母曾经因为学校开除一位学生而忿然辞职,认为那样做会毁了被开除的年轻人一生。曾经在出国留美出发的时候,有大批的学生到站台相送,她和她的学生们依依不舍,挥泪作别。
姑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同胞姐妹而惨遭日本兵杀害的。她死得很惨,枪击后推入河里还在挣扎,又在水中连中多枪。死后因为条件限制,薄棺入敛。葬时因嫌棺木太薄,又在外层订板,“来不及刨光,也没有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生。”
杨绛先生写得很冷静,但读得人眼眶发热,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对杨荫榆先生深感同情,觉得她的那些怪僻都情有可原,有时候对她自强不息、矢志报效社会、为同胞勇敢与日本人面对面斗争而深深感动!杨绛先生就有这样的大才,不动声色地把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成见给扭转过来。
在文章中,写到杨荫榆先生对某次自己请客的菜品不满意,而深深自责时,杨绛先生写道:“我现在回头看,才了解我当时看到的是一个伤残的心灵。她好像不知道人世间有同情,有原谅,只觉得人人都盯着责备她,人人都嫌弃她,而她又老是那么'开盖’(方言,估计是不好的意思)。”
在文章结尾处,杨绛先生就女师大风波,这样写道:“她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桎梏,就不屑做什么贤妻良母,她好像忘了自己是女人,对恋爱和结婚全不在念。她跳出家庭,就一心投身社会,指望有所作为。她留美回来,做了女师大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形势,她也没有看清自己的地位。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读到这些文字,觉得杨荫榆先生生前不幸,身后万幸。万幸有这个“很不喜欢”的侄女,她终于懂得了姑母,并且有机会、有能力向世人讲述姑母的真面目,与自己的懂得。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杨绛先生成为这样的杨绛先生,是有道理的。
杨绛先生有一个好母亲。
她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写到姐姐结婚时,两位姑母近乎恶意的说三道四,而她的母亲全然不在意。说:“我的母亲向来不尖锐,她对人事的反应总是慢悠悠的,她好像不知不觉,事后才笑说:'她算是骂我的’。她不会及时反击,事后也不会。”杨绛先生后来对造反者给自己种种侮辱的不在意,那气量多像自己的母亲。
她写到姐姐买了糖炒栗子,孩子们都抢在两个姑母想吃之前,把剥好的栗子藏在口袋里留给母亲吃,说“我母亲吃什么都不热心,好的要留给别人吃,不好的她也不贪吃,可是对这东西(糖炒栗子)却是爱吃。”“等两个姑母回房,我们各掏出一把最好的栗子献给母亲吃。母亲责备了我们几句,不过责备得很温和。”责备是对孩子行为的纠偏,温和是对孩子好意的领情,母亲的举动是那么有范!
她写孩子们看不惯两位居家的姑母在家里霸道与自我,说:“我们总觉得两个姑母太自私太自大了。……我们孩子就嘀嘀咕咕的,母亲听见了就要训斥我们:'老小(小孩子)勿要刻薄。’有一次我嘀咕说,三姑母欺负我母亲。母亲一本正经对我说:'你倒想想,她,怎么能欺负我?’当然这话很对。我母亲是一家之主(我父亲全听她的),三姑母只是寄居我家。”想起杨绛先生译作中那句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因为对自己在人世间的份量有充分的自信,所以就没有什么值得计较。后来的杨绛,因为不计较而格外有尊严。
她写三姑母自己“典”了一处房子独住,母亲让孩子们在搬家的时候都要穿上新衣服去帮忙搬一些东西时,说:“我们回家后,母亲才向我们讲明道理。三姑母是个孤独的人,脾气又坏——她和管园子的经济人已经吵过两架,所以我们得给她装装场面,让人知道她亲人不少,而且也不是贫寒的。否则在那种偏僻的地方会受欺负,甚至受害。”读到这里我眼睛湿润了,眼泪流了出来。即使是那样一位奇葩的小姑,母亲还是如此精心的照料,这种大气与深爱,根植在杨绛的心里,她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帮助过“老王”、帮助“林大娘”、叫人给李健吾等其他作家家里也送一车煤,都是一样的深情与体贴。
即使三姑母在家表现那么横,母亲还说她本来是个“贤妻良母”。她懂得那些泼辣不是小姑子的本性。甚至在父亲微词自己妹妹的时候,母亲还替两位长年居家的小姑说好话。这位母亲宽厚仁慈、体恤苦弱,深深地影响着杨绛先生,她一生与世无争,体恤贫弱,都缘于母亲的影响。
杨绛先生还有一位好父亲。
杨绛先生年轻时也想学理,有做科学研究的梦想。但父亲了解她,叫她尊重自己的品性选择学科。她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讲到她在选择专业时的一些变化时,说:“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她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性情的发展道路,这其中有父亲的引领。
她父亲一生正直无私、才华横溢。在父亲逝世后,有一份遗愿未了,让杨绛先生耿耿于怀。她写道:“我父亲根本没有积累家产的观念,身外之物,人得人失,也不值得挂念。我只伤心父亲答应传给我的《诗骚体韵》遍寻无着,找到的只是些撕成小块的旧稿。”
“我有时梦想中对父亲说:'爸爸,假如你和我同样年龄,《诗骚体韵》准可以写成出版。’但是我能看到父亲虎着脸说:'我只求出版自己的几部著作吗?’”
我只求出版自己的几部著作吗?父亲为的不是自己的名声,而为的是文化的传承。只求出版自己的几部著作,那不是父亲的格局。
而她的父母,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恩爱夫妻,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而且用他们彼此懂得的表达方式。
母亲给了杨先生良善宽厚的品性,父亲给了她海阔天空的格局、与正直自持的内心,父母共同给她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因此有了这么美好的人物。杨绛先生活了105岁,也是有道理的,她用丰富的学识与卓越的才华,从内部滋养好自己的生命;又用淡泊名利与远离是非的智慧,从外部为生命筑好防火墙;还用打扫家庭的战场——完成亲人没有完成的文化传承——的使命,和世界建立起一种牢固的联系。她不活一百多岁,谁还有资格活一百多岁呢?
这些天在散步的时候,我常常对老头说起杨绛先生。
我说:杨绛先生说“舍生忘死,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责求旁人。”以此类推,有时候一些非义务的道德方面的要求,我们也只能指向自己,不能责求旁人。
我说:原来鲁迅先生笔下那个可恶的女师大校长一生很不幸,她的很多事迹也很感人。老头说:你是相信鲁迅先生还是相信她(杨绛先生)?我说:都相信,不矛盾。鲁迅先生是就那个历史事件说话,而杨绛先生是就整个历史人物说话。
我说:读到杨绛先生的母亲叫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去给姑母搬家装装门面时,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母亲的细密与良善,都是后来杨绛先生身上的品格。母亲对女儿太重要了!
我问老头:你想读一下《回忆我的姑母》这篇文章吗?他说:不想。我说:是不是我想你读你就不想读了呢?他说:是的。我说:写的是杨荫榆呀,怎么不好奇读一读呢?他说:过去多久的事情呢?还沉浸其中?
总之,老头对我的说道反应比较冷淡。
他不知道,钱钟书先生夸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还说:“遇到她之前我从没有想过结婚,和她结婚后我从来没有后悔”,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奖赏。
他不知道读这个女先生的文与人有多么动人,她让人高山仰止,却既没有高处不胜寒的凡尔赛,也没有一览众山小的高大上,平和得让世间万种风情都显得暗淡。
他不知道有一种幸福和圆满叫做杨绛牵手钱钟书;有一种感天动地的生离死别,叫“季,好好里。”“放心吧,有我在呢。”
他不知道,自己的老婆不仅没有因他的态度而跳起来和他吵架,而且脾气越来越好,就是因为读了杨绛先生,并暗自向杨绛先生看齐,想像她一样做一个平心静气真的人。
(0)

相关推荐

  • 杨絳的精彩亮相

    纪念三八节之三 杨绛的精彩亮相 智效民 几个月以前,我在胡适之师,杨绛之父:说不完的杨荫杭的结尾写道: 对于父亲的死,杨绛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我父亲如果解放后还在人间,他会像'忙人'一样,成 ...

  • 杨钟健:记忆中华县那些琐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的童年(三):琐 事 作者 杨钟健 中国的家庭从来是极少和睦的,尤其是婆媳之间,更加难于相处.我母亲十四岁就嫁我家,由于年小,当然有些事做不来,不入婆婆之眼 ...

  • 卿须怜我我怜卿

    难得应个景. 好的情人关系,最好是亦师亦友. 先说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一个尊敬,一个爱护,一个想学,一个愿教,沉迷于学习不能自拔,这样的佳偶,古今中外,范例太多,鲁迅和许广平,沈从文和张兆和,这些都 ...

  •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文宋立煌    图/来自于网络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宋立煌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 随梦 ...

  • 读杨绛先生《我们仨》

    一大早有个文学群一直在聊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其实这本书我早拜读过,当时就想写一篇读后感来着,只是琐事繁多,便被耽搁,一直到现在还没写. 或许是共情力太强吧,从杨绛先生这些平实文字中,字 ...

  • 读杨绛的《我们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作者:安静 (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沉沉黑夜,一个耄耋老人踽踽独行,她在找寻不见踪影的家人.这是梦境,亦为现实.她寻寻觅觅,梦便长达万里之遥. 这位老人,就是杨绛先生.她写的这本书,就是< ...

  • 读杨绛先生,悟简单生活

    #春日茶话会# 原创 文/晓斐 有时候欣赏一个人会毫无理由,可能是因为他的声音,可能是因为她的气质,可能是因为他的习性,可能是因为她的脾气.这么说的时候,似乎感觉回到了初恋的时代,但又好像比初恋多了一 ...

  • 读杨绛先生文章有感

    在西安大学上学时,教我们大学语文的是一个年轻的老师,长相文文气气的,说话也慢条斯理的像个女孩子,他上课要求不严,胆大的男生甚至敢在课堂上抽烟.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在学习钱钟书的<围城>一篇文章 ...

  • 杨绛《我们仨》:最好的夫妻关系,其实就这四个字

    原创时光了了  2021-04-05  -01- 世间总有那无法消弭的悲痛,让人在经年之后想起来,依然心痛万分. 就像在<我们仨>这本书里,钱钟书在和杨绛先生分别多年之后再见,说的那句让人 ...

  • 杨绛:我们仨

    我们仨(节选)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幕,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 只我一人,站在荒郊 ...

  • ​杨绛《我们仨》:最智慧的人生态度,无非就三个字

    点击加载图片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这本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一直以来都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甚至在很多个自己的人生关键时刻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家里门轴坏了,关不上门,她笑着说:"不要 ...

  • 杨绛《我们仨》:一辈子很短,一定要和有趣的人过一生

    生活恰如细水长流一般安稳平淡,哪里有多少轰轰烈烈呢?爱一个人,便是和他相守着过平淡安稳的日子. 杨绛先生写<我们仨>,记录一家人在飘摇乱世中的点点滴滴,读来朴实无华,却又动人至深. 有一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