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附:白石脂〕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赤符、红高岭、赤石土、五色石脂、吃油脂、红土。
〔来 源〕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土Halloysite的一种红色块状体。
〔成 分〕主要成分为氧化硅酸铝,尚含相当多的氧化铁等物质,其组成如下,硅42.93%、铝36.58%、氧化铁及锰4.85%、镁及钙0.94%、水分14.75%。 赤石脂与高岭土极其相似,事实上赤石脂在150~200℃,尚余2分子的水时,即成高岭土。普通赤石脂是带红色的,但由于它所含的氧化铁及氧化锰的多寡,故颜色可有白、 灰, 以致青绿、黄、红、褐等色。而高岭土比较纯粹,故多为灰、白色。不纯品尚含碳酸镁、碳酸钙、石灰石,以及少量的氯、硫酸根离子。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涩肠止血:赤石脂有收歛涩肠及止血作用。 《神农本草经》: “主黄疸,泄痢,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 《名医别录》: “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 及痈肿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日华子本草》: “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沥,……”。
2.收涩歛疮:赤石脂有收涩、敛疮生肌作用。 《神农本草经》: “……邪气痈肿,疽痔恶疮, 头疡瘙痒”。 《本草纲目》:“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本草汇言》: “渗停水,去湿气,敛疮口,固滑脱,止泻痢肠澼, 禁崩中淋带”。
二、近代研究
1.吸附作用:赤石脂内服能吸附消化道内的毒物,如磷、汞、细菌毒素及异常发酵的产物等〔1〕。
2.保护胃肠粘膜:赤石脂内服有保护发炎的胃肠粘膜作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异物刺激,另一方面吸附炎性渗出物,从而可以使炎症缓解。故又可用治疮疡〔1〕。
3.止血作用:赤石脂有收敛作用,用于胃肠出血有收敛止血作用〔1〕。
〔性 味〕甘、 涩, 温。 脾、 胃、大肠经。
〔功 效〕涩肠,止血,歛疮,生肌。
〔主 治〕久泻,久痢,便血,滑精,脱肛,崩漏,带下;外治疮疡不歛口。
〔临床应用〕
1.久泻久痢:赤石脂可用治久泻,大便稀溏,或久痢大便脓血,或寒泻不止,伴有脱肛者,类似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及慢性阿米巴痢疾等,常配伍干姜、人参、附子、龙骨等温中健脾益气药,方例《桃花汤》、《大桃花汤》、 《赤石脂禹余粮丸》、 《赤石脂散》。
2.崩漏便血:赤石脂又可用治崩漏年久不瘥者。类似于月经过多,常配伍乌贼骨、侧柏炭、乌梅炭等,方例《赤石脂散》。此外,也常用于痔漏下血, 可配伍白矾、龙骨、杏仁等,方例《赤石脂丸》。并可用于外伤出血,多配伍五倍子、松香研细末,外撒伤口,并加压包扎。
3.滑精尿频:赤石脂又可用治虚寒性滑精,小便精出,类似于慢性前列腺炎。常配伍干姜、胡椒等温热药用,方例《石脂胡椒丸》。也可用治小便不禁,类似于慢性前列腺炎,常配伍牡蛎等收涩药, 方例《牡蛎丸》。
4.疮疡不敛:如痈、疖、湿疹等,多脓或出血,经久不愈,常配伍黄柏、冰片、煅石膏、枯矾等。方例《石脂黄柏散》、 《二石枯矾散》。
此外,古方用治胸痹心痛, 反胃,呕吐,近有用来治疗磷、汞中毒者。
〔用 量〕 10~25克,丸散酌减,外用适量。
〔用 法〕生用或煅后用,多研细末入药。
〔禁 忌〕实证禁用,孕妇慎用。
〔附: 白石脂〕
本品也为硅酸盐类矿物,又称白符、白陶土、高岭土,所含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及铁镁钙等杂质。作用及临床应用与赤石脂大体类同。用量8~12克。
〔附 方〕
1.桃花汤(《伤寒论》):赤石脂、干姜、粳米。
2.大桃花汤(《千金方》):赤石脂、人参、当归、芍药、龙骨、牡蛎、白术、制附子、甘草。
3.赤石脂禹余粮丸(《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
4.赤石脂散(《小儿药证直诀》):赤石脂、伏龙肝。
5.赤石脂散(《圣惠方》):赤石脂、侧柏叶、乌贼骨。
6.赤石脂丸(《圣济总录》): 赤石脂、白矾、龙骨、杏仁。
7.石脂胡椒丸(《本草衍义》):赤石脂、胡椒、干姜。
8.牡蛎丸(《普济方》):牡蛎、赤石脂。
9.石脂黄柏散(《证治准绳》):赤石脂、黄柏、茶叶、冰片。
10.二石枯矾散(验方): 赤石脂、白芷、鸡内金、红升丹、龙骨、煅石膏、枯矾、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