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文与渔沟小学
张相文与渔沟小学
□陈新
2014年的春天,我应朋友之邀,到泗阳县城游玩。
晚上回来,看望已是期颐之年的父亲(陈兆居先生,中学美术、语文老师1925—2016),与他聊聊天,嚓嚓呱,把每天看到的有趣的人和事,添油加醋地讲出来,使耳背的父亲,感觉到与这个时代没有脱节,他老人家听懂了,马上会露出童真般的笑容。
今天从泗阳回来,父亲便问:
“到泗阳干什么去的?”
我一五一十的地回答。当我感慨道,和我们渔沟近在咫尺的泗阳,还有那么大的学者!第一位提出把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气候的南北分界线的,就是泗阳人,今天参观了他的故里。父亲忙问:
“谁啊?”
“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您听说过吗?”我笑着反问道。
他老人家“噢”了一声,我惊讶他老人家居然知道张相文。他接着问:
“他们家有一片房产,主屋是芦柴簿房子还在吗?”
“现在都是新盖的小瓦房,您怎么知道他们家的过去房子?您去过吗?”我答道。
“痴话,没去过怎么晓道他们家的房子?我解放前在渔沟小学教书时,小学《地理》教材就是他编写的。假期,就和同事吴延亮慕名去过他们家,那时他都去世多年了,他们家树木廊檐一大片,房子都是兄弟家的孩子居住着……”最后他老人家强调说:
“他们家是个大地主啊!可能那时的芦柴簿房子解放后都被拆掉了。”
“大地主家才是芦柴簿房子?还没有小瓦房?”我疑问道。
父亲答道:
“我们这里芦柴簿房子不亚于瓦房,冬暖夏凉,百十年不漏雨啊!在泗阳离多远就能看到张相文家房子,据说,匪徒想把他们家的房子点了,火都放不上去。”
此时他话锋一转说道:
“听吴延亮说,他祖父、街坊人称乔大先生和张相文是同科秀才,张相文每次从外地回来路过渔沟都要到他们家。乔大先生名叫吴其乔,渔沟农具厂东面的一半瓦房,解放前都是他们家的,也就是后来的缫丝厂。当时他们家还有张相文写的诗,裱起来挂在厅堂里。据传这位张大先生每次在吴家吃过饭,吴家绅士都请他到临川书院和后来的渔沟小学给学生上个公开课。”
“张相文那么大的学问家,给懵懵懂懂的小学生上课,不是笑话吗?”我插话道。
父亲脸立马严肃起来说道:
“你不要看不起清末民初的渔沟小学啊,好多学生在入学前,都读过多年私塾,后来又到这里读书,小学七年毕业就相当于秀才啦!结过婚在此读书的、父子同校的都大有人在。听吴学迟先生(渔沟中学创始人)说过,他少年时代就多次聆听过张相文大先生在渔沟小学的讲演。”
学迟先生给父亲讲过,当时渔沟还很封闭,张相文把他看到的新事物讲给学生听,鼓励学生走出淮阴到上海等大城市去学习。这也许就是民国初年,好多渔沟小学毕业生到大城市或者出国留学的原因之一吧。
“解放前,我在渔沟小学教地理,拿着他编写的书。茶余饭后,同事之间聊天也会聊到张相文和我们渔沟谁家是亲戚,跟谁同学,谁是他学生,还有他父子俩生活中的逸事等等。”父亲说。
父亲还常讲到一位与张相文齐名,清未也常到渔沟街来的另一位泗阳名人“于花子”。“于花子”是外号,可见其贫困。他本名于海峰,时间长了名字都被人们忘记了。据说于花子中过举,不谙社会变革,死抱八股,喜食狗肉,对母亲非常孝顺,他靠卖字为生,还有一身怪脾气:字,富人家是不卖的,专卖给穷人家。清未于花子到渔沟,就给我们家写过字,父亲说,我们家隔壁“全德堂”山阳人老中医朱海仙先生,是渔沟三大书家之一,于花子的字没有卖给他家,他老人家就常到我们家欣赏于花子的书法,他曾对少年的父亲讲:“于”字的一竖就是一个讨饭棍,苍劲有力可以打狗。渔沟沦陷后,我们全家跑反,日本鬼子破门而入,把这幅字抢走了,日本鬼子里面有专业人员在中国收抢字画。这是后来听渔沟日本鬼子驻军说的。可见于花子字写得好。父亲晚年提到这件事,惋惜当时年少无知,跑反时,没有把这幅字带走。上段时间根据父亲的回忆,我饶有兴趣地查阅了《泗阳县志》,县志还真有记载,“清桃源人于海峰善书画,放浪不羁,不修边幅,且喜与社会下层人士交游,故人称'于花子’。其作品颇多,俱湮没。”
张相文中秀才以后,不像“于花子”迂笃笃的,他放弃八股,追求新学,终成一代大儒。《泗阳县志》载,“张相文(1867——1933)字蔚西,江苏泗阳人,中国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革新中国地理学的先驱者,为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相文先生一百年前,在临川书院和渔沟小学,布施下的火种,现在早已是硕果累累,桃李芬芳。
作者:陈新
陈新,淮阴渔沟镇人,受先父影响,热爱美术和文史,淮阴师院美术专业毕业,现供职于中国银行淮安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