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未经请示擅自开炮,却成为制胜一击,被上级通令嘉奖

众所周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换言之,除非上级授权,否则下级不能自作主张、擅自行事。

然而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战场形势的复杂性,部分军人在紧急情况下不得不自作主张地采取行动。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部队里就曾出现过不少这样的战例。

1950年11月8日,志愿军第119师直属炮兵营奉上级命令,配合117师350团攻打美军驻守的190.8高地。

这一仗打得很艰苦,志愿军经过多次猛攻,才攻占高地北面一个无名山头,找到了一个进攻支撑点。

接下来的几天中,双方在连续的激战中均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

总攻190.8高地的战斗直到11月15日才正式打响,350团1营作为全团的主攻营,向高地勇猛冲杀。

然而美军凭借高地上一座坚固的地堡,用3挺重机枪组织起严密的火力网,不但挡住了1营指战员前进的步伐,还切断了无名山头与志愿军主阵地之间的联系。

坚守在无名山头上的是1营3连5班,从11月8日到现在,他们已经在敌人的封锁下坚守了整整7个昼夜,弹药快打光了,战士们也陷入无粮无水的绝境。

如果不能尽快攻下190.8高地,在无名高地上苦苦支撑的5班就算不战死,也会饿死渴死。

可是敌人龟缩在地堡里,志愿军用机枪、步枪等武器都无法杀伤他们。而炮兵同样束手无策,因为那个地堡所在的地形极为独特,几乎找不到适合攻击的距离和角度。

战斗陷入了僵局,志愿军指战员都为如何攻克地堡而伤透了脑筋。

炮兵战士张秀和是个颇具创造性思维的人,他觉得常规的做法已经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必须另辟蹊径、另寻出路,因此离开他所在的独立炮位,悄然接近敌地堡进行地形观测。

张秀和在暗中反复观察了好几遍,终于有了一个让他眼前一亮的发现——地堡右下方大约10多米开外的山坡上,有一小块平地。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炮兵,张秀和断定,虽然这块平地面积很小,但架起一门山炮来问题不大。只要把炮架起来,就可以完美地解决摧毁敌地堡的角度和射程问题!

当然,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把握好一个技术上的细节,那就是山炮不能架平,必须侧斜着放,才能有效命中目标。

弹药手谢志礼得知张秀和的想法时,认同他的观点,但也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炮兵,必须严守作战纪律,在没有请示上级的情况下,是绝对不能擅自移动炮位的。

可是张、谢二人当时所在的炮位是远离主阵地的独立炮位,要去请示上级,必须通过敌人的火力封锁,肯定要花费不少时间。

此时1营指战员的攻击还在继续,每一分每一秒都异常宝贵,因此张秀和毅然决定:不找上级请示了,立即采取行动!

谢志礼犹豫了:“擅自移动炮位并开炮射击,这可是严重违反纪律的行为……”

张秀和斩钉截铁地说:“战斗这么激烈,摧毁敌人的地堡是最迫切的任务,如果出了什么事,上级追究起来,我一个人负责!”

随后,他就带着谢志礼,迅速把一门山炮向敌地堡下的那块小平地推去。

不料他们刚到那里,还没架起炮来,敌人就从地堡里发现了,随即用机枪一通猛扫。

就在他们被打得抬不起头时,无名高地上的5班战士发现了这个情况,立即用所剩无几的弹药给予火力支援,牵制了地堡内的敌人。

战机稍纵即逝,张秀和决定:必须抓紧时间马上开炮!

可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一点一点地调试炮位,张秀和索性采取了一个打破常规的做法——蹲在地上,用肩膀扛起炮架,用经验来寻找瞄准敌地堡的角度。

当谢志礼填装好炮弹后,张秀和果断下令:“开炮!”

其实这一炮能不能命中目标,张秀和心里并没有足够的把握,他只能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尽快采取行动。因为炮位未经调试,只能跟着感觉走。如果一击不中,有可能暴露目标,马上招来敌人的反击,因此这一炮颇有些赌博的成分。

然而,这一炮实在太神奇,竟然赌对了!只听一声巨响,炮管中迸射出一团火球,直奔敌地堡,竟然不偏不倚正中目标,将地堡轰出了一个大豁口,敌人的3挺重机枪同时哑火!

1营指战员从主阵地上看到这一幕,顿时欣喜若狂,立即如同潮水般向敌阵地卷过去,没花太长时间就一举攻克了190.8高地。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张、谢二人擅自打出的这一炮,让敌我形势就此逆转,成为制胜的一击。

当战斗结束时,众人才发现,张秀和脸上和身上遍布伤口。这是因为他用肩膀扛山炮,炮弹出膛时的后坐力太大,把他震得向后翻滚了十多米,被树枝和石块划得遍体鳞伤,好在并无生命危险。

张秀和自作主张移动炮位并擅自开炮,的确是与当时部队纪律相违背的。

但营、团、师三级首长鉴于这一炮扭转了战局,不但没有追究张秀和、谢志礼擅自行动的责任,反而给他俩各记三等功一次,并在全师进行通令嘉奖。

注:本文所述为真实事件,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发起编撰的《志愿军一日》曾刊载这一战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