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文带款瓷钵、洪武青花釉里红扁壶 (赏析之二十八)
一,消失的建文帝
建文帝(公元1398.6一1402.6年),明代第二位皇帝。即洪武帝朱元璋的皇太孙朱允炆,在位4年。
1399年,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帝的叔父(燕王)朱棣,因不满建文帝的“削藩”举措,发动“靖难之役”,起兵造反。1402.6年攻下应天(今南京),夺得皇位。此时皇宫中突发大火,建文帝不知下落。有“自焚"说,有“出逃”说,有“削发为僧"说等,成为明代一桩疑案。一代君主,销声匿迹,至今仍然是个谜。
二,神秘的建文瓷
建文朝只有短暂四年,加上朱棣造反,三年内乱,对瓷器的生产有没有影响?目前,各大博物馆没有一件标明建文朝的瓷器。但发现有建文款引起关注的有2件瓷器: 一件是安微省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写有“大明建文年制"的青花瓷砚(未上手),后被一些专家说成是清代的寄托款,是雍正时期仿制的。另一件是收藏名家仇炎之,民国时期发现一件有“建文款”的笔架。他一生收藏瓷器无数,就缺建文朝的,志在必得。最后将他多年收藏的价值连城的明代各个朝代(除建文)的官窑(一套15件),换得了那件有建文款的笔架。但仇炎之去逝后,一些学者又认为这个笔架也是民国时期仿的。这样,被专家认可的建文瓷目前一件也没有。建文瓷长啥样?至今也是个谜。
仇炎之(1910一1980年),江苏太仓人。四十年代迁入香港,六十年代迁入瑞士。毕生收藏瓷器8000多件,被誉为“藏瓷大王”。最俱传奇的是五十年代,他以1000港币收藏到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称为最大的捡漏),1980年拍卖成交480万港币,前几年(2014年)这件鸡缸杯再次上拍,又被上海藏家刘益谦以2.8亿人民币的天价竞得。
由于建文朝时间短,其瓷器时代特征与前后洪武永乐相近,在没有款识佐证的情况下,应划归了洪武永乐瓷。所以,建文时期属于瓷器的空白期。空白期不等于没有,只是没有记载。只要能发现建文带款的真品佐证,就能把建文瓷从洪武永乐瓷中分离出来。 本期赏析: (1),“大明建文年制"款青花釉里红折沿钵; (2)洪武青花釉里红花卉纹双耳扁壶。两件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相信通过对比能解开建文瓷的神秘。
三,“大明建文年制"款青花釉里红菊纹折沿钵
高11cm,口径16cm,底径7.5cm
钵敛口,折沿,深腹,折沿下渐收,瘦底,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釉质细白莹润,玉质感强。釉下青花釉里红绘花卉纹。内壁现桔皮纹,内底双圈内绘扁菊纹。外腹部绘缠枝菊纹,近足处绘莲瓣纹内绘卷云纹。口沿绘卷草纹,并在一侧留白双线内楷书“大明建文年制"六字款。底足无釉灰白胎,胎质坚实老气自然。
钵形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已经出现。但“钵”字是佛门盛贮器的音译,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多用之。此钵器形端庄秀美,口沿内折很特别,极为少见。青花釉质与洪武类似,老气十足,是难得一见的带款的建文瓷钵。
四,洪武青花釉里红花卉纹双耳扁壶
高27cm,口径4.2cm,足径12x9cm。
瓶直口,细颈,如意双耳,溜肩,椭圆腹,平底。通体施青白釉,釉质细润油白。釉下青花釉里红绘花卉纹。颈部蕉叶纹,肩部垂云肩纹,腹部折枝花卉纹,近足处绘莲瓣纹内绘卷云纹。青花为国产青料青灰现黑斑。底足无釉胎质坚实现米糊底。
此壶釉质釉里红发色与故宫藏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相似(附图)。
附:故宫洪武玉壶春图
五,建文瓷器的鉴别
通过上述两件瓷器的对比,可否揭开空白时期建文瓷器的神秘面纱?
1,看青花。建文朝时间短暂,又三年内战,青花应该使用与洪武相同的国产青料,青花呈色青灰浓重处现黑斑(见图)。这应该是建文青花的特征。因为元代所剩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洪武早期早已用完,郑和下西洋带回青料又是永乐1403年以后的事。所以建文青花应近似洪武特征。
2,看釉质。各个时期的釉是有区别的。洪武时期有一种白釉很有特色,既不像元代的卵白釉,也不像永乐的甜白釉,与一般的青白釉也不同。微青,油白,细润,如脂似玉,特别养眼。建文有些瓷器应与洪武类似,如前两件瓷器。因为建文帝属传位,烧造瓷器的窑厂短期内生产不可能有大的变化。
3,纹饰的画法有改进。如扁菊纹叶片尾尖的画法,建文瓷叶尖画得很大很突出,像花蕾,也像蝌蚪,超过了主叶片。
4,釉里红花的画法也有创新。建文瓷釉里红花是先用青花勾勒出花的轮廊线,再用釉里红点染,就好像后来的斗彩(釉下青花釉上彩)的画法,只不过这都是釉下彩。而洪武釉里红花是直接作画,这也是洪武建文的区别。
5,莲瓣纹内的卷云纹也有区别。洪武与元代差不多,卷云纹较多较写实。而建文时期莲瓣纹内的卷云画得少较简化。到永宣时期已更简化。
这件建文青花釉里红钵,与我在网上看到的另一藏家的同样写有“大明建文年制”款的青花蛐蛐罐,其青花发色,釉质和菊纹叶片的画法极为相似,应是同一窑口的产品(附图)。
相信民间会有更多发现, 建文瓷不再神秘!
2021.6 于古雅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