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不被世俗所迷,守住初心。
我的偶像,是千年前不惧生死严寒,在无尽沙漠荒野里,独自西行的那位僧人……、
也许,前路迷茫,苦难重重,心中的信念却如此坚定,从未动摇,无论顺逆境遇,都不曾“迷”途……
他就是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原名陈祎,出生在官宦世家。父母早逝后,家境困顿,其兄剃度出家,年仅10岁的他随兄长来到洛阳净土寺旁听佛法。
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拔出家僧人。玄奘法师当时由于年龄太小,无法参加选拔,正在门前徘徊的玄奘,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
郑善果问为何要出家?玄奘法师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将佛法传承、普度众生。年少的他便已经立下如此誓愿。于是他被破格录取,正式成为一位僧人。
从此后,玄奘法师周游四方,向众多大德高僧学习闻法。
可是玄奘法师发现,当时大众诵读的经书,有很多都译著不善,难以理解。甚至对一些基本的理论,都分歧很大。
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问题。迷茫间,玄奘法师遇见天竺禅师波颇来到长安。波颇告诉他:“那烂陀寺的戒贤大师,将告诉你答案。”
那烂陀寺,是佛教的发源地。于是,玄奘法师便生出能西行求佛法的心愿。
他上书唐太宗,请求到天竺取经,却遭到拒绝。但玄奘法师心意已决,从长安偷渡出境,孤身踏上西行之路。
这路途千难万险,危机四伏,是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的。
但冥冥之中却总能脱险,又像是被神佛庇护着。
譬如玄奘法师在凉州时,遇见惠威禅师和弟子,半夜帮他用麻绳翻墙逃跑;瓜州地方官李昌,是虔诚的佛教徒,不惜撕毁逮捕令,放他上路。
茫茫沙漠中,风沙四起,犹如妖魔。严酷的环境,孱弱的肉身之躯,如何能够到达彼岸?
“宁可西行一步死,不可东归一步生。”这是他西行求取佛经的誓言
在无数个艰险的日夜,大概玄奘法师都在心中念起大愿:
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
当肉体虚弱到极致,唯独下精神力支撑一切。
心中的信念有破除一切苦难的力量,
当信念足够坚定,
因心而生起的力量会帮助我们渡过艰难险阻,登上彼岸。
经过漫长艰难路途,玄奘法师终于在31岁那年到达印度,拜在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深入经藏。
短短时间里,身为外国人的玄奘法师,便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被印度信众尊称为“三藏法师”。
面对当地的强烈挽留,功成名就的玄奘法师,依旧没有忘记初心,没有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要将毕生所学带回中国。
643年,玄奘法师,终于,踏上归途。
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后,唐太宗便立即召见了他。玄奘法师向唐太宗请求回洛阳少林寺,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没想到唐太宗希望他还俗,担任高官要职,辅佐朝政。玄奘法师在皇帝三番四次的劝说或命令面前、在万人之上的荣誉地位面前,没有动摇过半分。
连唐太宗最终也敬重他的大愿,支持玄奘法师在长安设立国立翻译院,进行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法师在译经讲法之余,还编撰了他的传记《大唐西域记》,将他在西行路途中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下来。
玄奘法师在晚年,仍然不辞辛劳,将600多卷的巨著《大般若经》翻译了出来。
664年,玄奘法师意在译出《咒五首》1卷之后,从此绝笔。这一年的二月五日夜半,一代圣贤玄奘法师,在宁静的夜色中圆寂。
▲ 大唐玄奘肖像图
佛法在世间,在每一天的平常心里,
不被世俗所迷,守住初心。
也许前路迷茫,苦难重重,
只要心中的信念坚定,
终将能到达光明的彼岸。